有12门课程在60秒内被抢光

下班之后的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在家躺着、和朋友聚会、健身,还是……最近,在年轻人之间,有一种新的生活...


下班之后的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在家躺着、和朋友聚会、健身,还是……最近,在年轻人之间,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流行——

上夜校。

一听到这个词,是不是恍惚间有种穿越进年代剧的感觉?不过,现在的“夜校”可不是学文化知识,而更像是小时候兴趣班的plus版,学的是画画、古琴、化妆、陶艺、书法等兴趣课程。

“夜校”最初在上海兴起,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负责授课的许多老师都是业内相当有名的“大牛”。不仅如此,课程的价格也是相当友好,500块钱12节。据说夜校秋季班开课时,有12门课程在60秒内被抢光,高峰时超过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

上海夜校爆火之后,不少网友也在一边大喊羡慕的同时,一边尝试寻找自己所在城市的夜校,希望它们能“全国推广”:

是不是有点意外,日常喊着“回家瘫倒”的年轻人,怎么反而抢着上夜校?

其实,这是他们返璞归真的“自我疗愈”。

无关功利、没人强迫

夜校是一种“无用之用”

小红书有个帖子问:“你小时候有什么兴趣爱好被父母压抑了吗?”

贴主讲她小时候特别想学琴,听一首歌在没学过的前提下就能扒出简单的谱子,经常自我幻想在写字台上弹奏比画,但她有一次小心翼翼跟她爸爸提的时候,她爸爸却说:“就你这样还想学琴,别做梦了,好好学习得了。”

她的经历引起了评论区很多人的共鸣:

“我从小每次想跳个舞健个身我爸就会嘲笑着骂我有病”

“我很喜欢画画,之前画了两张很好看的画,正在自己欣赏的时候,妈妈从身后经过,淡淡地说了一句:‘有这时间,不如多写套试卷’”

……

除了“被拒绝”,还有很多“被安排”:

上英语班、上奥数班,哪怕是学一门乐器,父母在给孩子做出这些决定时,多少都有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在,有意无意间包含着“希望能在某一时刻派上用场”的功利性,完全遵从孩子爱好的并没那么多。

在这一“拒”一“迎”之间,不知道有多少梦想被埋没。

终于,在长大成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生活的时候,夜校出现了,只要500块,就能找回单纯的兴趣与快乐。

你不需要问它“有什么用”,它,是“无用之用”。

确实很难不让人心动。

陶艺夜校课。图片提供:杨雅萍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幸福,便是愉悦和美德的组合。

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公式,心理学者莱恩和德西将幸福感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侧重于愉悦和舒适的主观幸福感,而另一类是侧重于意义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幸福感。而研究明确表明,休闲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联系,尤其是创意和自我表达形式的休闲活动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联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心流”概念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活动中,我们的心(heart)、意(will)、念(mind)是处于分离状态的,甚至是相互抵制的,即我们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和正做的事不是一回事儿。但是,想要获得心流体验,我们必须把心、意、念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心随所动、身心合一的流动状态。

换句话说,你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是你感兴趣的,而且是你愿意花费心神去投入,这种自觉自愿、乐在其中的活动,是带你进入心流体验的入门券。而当这项活动同时具有一定挑战性、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即时反馈或者能探索新事物时,人们就能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顺滑地步入心流之境。

并且,相比奢侈的休闲方式,例如坐游艇、开派对、晚宴上社交,从事园艺、做手工、创作、社交等这类更主动的、能发挥自己技能的或者能挑战自我但不会压倒自己的休闲方式,给人们提供的心流体验要多得多。

夜校的课程正是如此,无论是比较大众的舞蹈、音乐,抑或是比较小众的木工、编织、扎染,这些都是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休闲活动,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设定个人目标、控制外部条件并专注于当下,才能获得最终成果。

这个过程,还能帮我们有效抵抗漫无目的地刷视频、毫不节制地吃吃喝喝、刷空钱包地疯狂购物这些无限内耗的自损行为。

年轻人,被忽视的“最孤独人群”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因为老年人经历了子女脱离原生家庭、退休离开工作团体等生活事件,所以是最孤独的人群。但事实上,最孤独人群这一“殊荣”,属于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调查研究发现,孤独在大学生和年轻人群体很普遍,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参加课外活动与较低的孤独程度相关。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