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矿区第一家改制重组煤矿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记者 高洪泉 1955年9月20日,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鹤岗矿区东山竖井正式移交生产。这是新中国...


  1955年9月20日,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鹤岗矿区东山竖井正式移交生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对现代化大型竖井,被国家煤炭部命名为新一煤矿。

  “建矿63年来,矿井累计生产原煤8000余万吨,为共和国煤炭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任益新煤矿矿长尚晓凯深情回忆说,“从新一煤矿到益新煤炭公司、益新煤矿,企业的变迁,饱含着几代矿工创业创新、奋斗不息的辛勤汗水,亦是国家老矿区改革重生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发展的洪流在中国大地迅猛铺开,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煤炭企业遇到严重冲击,全国煤炭行业总体低迷,产品滞销。新一煤矿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经济考验,加之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生产接续紧张、采掘比例失衡、完不成生产任务,成本居高不下、亏损严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矿井生产经营举步维艰,长期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当时的技术、装备水平,不足以应对矿井水平延伸遇到的地质灾害,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传统采煤装备只能采2.5米高度,需要对生产块段一层层地扒;现在综采支架可以4.5米内一次采全高,综放就更不用说了。”尚晓凯用不断放大的手拃长度,辅助说明技术更迭催生的变化。每一厘米延伸里,都是划时代的进步。

  1999年6月,根据国家政策,鹤岗矿务局决定关闭新一煤矿,申报国家“1440”工程,实施破产保护。井下-50标高以下的生产场所全部停产,三水平所有设备全部撤出,只留北部的二水平用于生产自救。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自救,2000年生产原煤67万吨,闯出了一条生路。

  2001年1月1日,利用原新一煤矿破产良性资产重组成立鹤岗益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完成了从关井破产到改制重组的新跨越。

  改制当年,原煤产量达到84万吨。此后4年里,产量规模逐年攀升,最高年产141万吨。一个曾经人心涣散、职工队伍不稳、破产重组的企业,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得到了蜕变重生,职工队伍逐步稳定,人心汇集、求富思进、加快发展的愿望愈发强烈。

  2005年,龙煤集团将益新公司优良资产整体回购,更名益新煤矿,并确定为生产准备矿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边生产、边建设四水平工作上来,举全矿之力加快三、四水平延深工程速度,加快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步伐。

  中部新副井竣工移交,有效缓解了老副井、混合井提升压力,解决了中部提升能力不足、制约开拓进度的瓶颈;中部主扇的更新,进一步增强了矿井通风能力;经过多年鏖战,攻克软岩支护难题,三水平北一石门于2010年11月成功贯通,形成大生产系统,有效缓解了矿井接续紧张局面。综采、综掘等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和资源回收率,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强支撑。同时,取消中部地面矸石外排系统、完善了地面压风系统、建设净化水系统、建立瓦斯发电站,矿井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安装矿井瓦斯安全监测监控、井下水纹动态监测监控、SOS微震监测仪、多种气体数据监测、井上下无线通讯网络、人员考勤定位监控“六位一体”的实时监测监控系统。执法监测记录仪对打钻现场等矿井生产重要环节进行全程监测监控,重要生产地点安设视频,构成了一道可靠的现代化安全防线。

  “建立以基层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主的鹤矿公司第一个技术创新工作室,从‘优化系统、优化设计、优化水平接续、优化工作面布置、优化灾害治理、优化装备选择’入手,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安全技术管理办法,为有效消除各类隐患和事故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尚晓凯表示,益新煤矿的发展,不仅靠敢打必胜、敢为人先的坚定信念,更得益于技术、管理创新,实行高效集约化生产。

  2017年,益新煤矿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和推进内部市场化建设,实现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生产原煤123万吨,盈利1.56亿元,实现了建矿以来的历史性突破。同时,还被黑龙江煤矿安全监察局、龙煤集团、龙煤鹤矿公司确定为职业病危害防治示范化矿井,并顺利通过了黑龙江省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矿井验收。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