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在家书记忆里绵延

自202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开始面向校内学生招募讲解员,如今已有20位同学成为正式的家书展讲解员。近年来,张丁走出校园,为各界人士开展关于红色家书的讲座十余场,...


  3年累计200万字的近300封情书,延续了一段跨越两岸33年的动人爱情故事。如今,这些情书陈列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

  2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今日,来人大读他俩的情书》,介绍了去台老兵王德耀与结发妻子刘谷香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王德耀与刘谷香自幼青梅竹马,于1948年喜结连理,没想到新婚仅29天后,王德耀就随部队前往台湾而失联。33年后,两个人通过信件恢复联系,由此开始了“见字不见面,情书诉衷肠”的3年。1984年,花甲之年的两个人终于在湖北武汉重聚。

  一封封家书承载着家庭情感与家族历史,反映着社会变化与时代变迁,是极为生动和宝贵的思政育人资源。小小的家书展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实践地。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收藏家书8万余封,藏品时间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包括红色家书、廉政家书、军旅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等类别,勾勒出中国家书文化的丰富样貌。其中,大部分家书来自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家书,给不少参观者带来了“不普通”的体验。

  一位清末女子写给远在新加坡的丈夫的信,引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舒予(化名)的注意。在参观家书展时,他被这封形似迷宫、以回文格式写成的“手绢信”吸引了目光。除了形式新颖,这封信细腻地体现着夫妻二人的相处状态与情感状况,也由此向人们真实地展示了清末华侨家庭的一个侧面。看完家书展,舒予的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珍重”二字。

  对大二学生侯丁鉴而言,赵一曼英勇就义前写给儿子陈掖贤(宁儿)的家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封家书的原件并未留存下来,但被翻译成日文保存,此后被翻译成中文,陈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后来,宁儿第一次见到母亲的家书时,感慨万千,立刻从笔记本撕下了一页纸,用正反面抄写了家书全文。如今,家书展里的正是这份手抄件的复制件。信纸上龙飞凤舞、汪洋恣肆的字迹,盛满了书写者的浓烈情感。

  “阅读每一封家书时,我感觉思政课上的宏大表述一下就具体了。”侯丁鉴表示,“现在有这么一个安稳的环境,让我能安心做学问,真的很幸运,我也更有理由去把学问做好。”

  2015年10月9日,在“世界邮政日”这天,全国高校首个以家书为主题的社团——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学社正式成立。早在高中时,家书故事就是侯丁鉴时常引用的作文素材。进入大学后,听说有这样一个社团,侯丁鉴就立刻报名,加入其中。如今,他已成为家书学社的社长,并作为讲解员向参观的同学们讲述家书背后的故事。

  自202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开始面向校内学生招募讲解员,如今已有20位同学成为正式的家书展讲解员。他们是家书展的朋友,也是家书展与外界交流的一座座桥梁,吸引着更多观众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大思政课堂,从中窥见历史、看见真情、遇见家国、望见未来。

  从建立之初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便把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红色文化和革命基因,作为不容忽视的职责之一。家书博物馆的前身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思考如何最大化发挥这些珍贵文献的价值时,负责人张丁选择了博物馆展览的方式。“档案馆或图书馆虽能保存家书,但是在发挥更加全面的社会教育职能方面不及博物馆。”全国首个家书主题博物馆由此诞生。

  谈及2024年自己的年度关键词,张丁总结为一个字——“忙”。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家书博物馆被“盯上了”,全年接待了400多个团体、1.2万余人次参观,小小展厅多次爆棚,“最火的时候,一‘票’难求”。

  如今,除了作为校内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也成为面向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放参观。自博物馆开放以来,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多个学段的学生纷纷走进家书博物馆。据张丁介绍,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级到博物馆参观,历时数月,争取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浸润在红色家书之中,体会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

  身处校园但不局限于校园,家书博物馆在接待一批批来访者的同时,也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公众,用家书在更加丰富的场景中办起思政课堂。

  近年来,张丁走出校园,为各界人士开展关于红色家书的讲座十余场,覆盖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清廉家风等思政主题。凭借丰富的红色家书资源,家书博物馆整理出版了二十余册书信集。《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红色家书》等备受欢迎的作品,让来自烽火岁月的家书带着家国情怀走进千家万户。

  “每一封家书都像是一个私人仪式,记录着一些简单的事情,是思政课内容的具象体现。这些家书里的故事不应该成为过去,它们应该继续往前‘流’。”走出家书展的展厅,舒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实习生 林铭汝 吴欣睿 中青报·中青’晨曦时尚网’记者 任冠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3日 04版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