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以后就像买奶粉一样普遍了

知识付费内容分类是否要划分男性内容、女性内容呢?如何进行划分呢? 如果按照性别给知识付费内容分类,应该如...


知识付费内容分类是否要划分男性内容、女性内容呢?如何进行划分呢?

“说不定以后就像买奶粉一样普遍了

如果按照性别给知识付费内容分类,应该如何划分男性内容和女性内容?

过去,在“为知识付费”这件事情上,男性一直是消费群体的主角。毕竟诸如商业、财经、理财这些定价偏高的课程,面向的群体大多是男性。

但是在知识付费热度减退,行业逐渐趋冷的今天,女性消费者的地位反而在上升。

跟平常一样,娟娟坐进车里,准备开车出门。顺手拧开收音机开关,车载音响自动连接手机,开始播放,传出的声音不是音乐,而是一堂音频课。这是娟娟在手机上购买的知识付费课程。

36岁的娟娟是一家儿童绘本馆的馆长,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两年前,她在微信公众号上接触到了“知识付费”。

课程种类五花八门,有听书课,也有心理学,看到感兴趣的就买来听听看。也都不算贵,九块九,十九块九,或者二十九块九,这样就算遇到一些质量不好的课,“价格也不太贵,就也没有太计较。”

和刚开始购买知识付费课程的时候不一样,现在娟娟的很多花费都是为了两个孩子。

老大10岁,老二5岁。老大听音频历史故事,学作文课,还看视频学编程,一小时收费两百块。老二年龄小,学不了太难的内容,娟娟给他买了音律启蒙课,让他自己听着学。娟娟觉得给两个小朋友购买的课“性价比还可以”。

像娟娟这样为“知识付费”的女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根据知识付费平台千聊过去一年的数据统计,每10个知识付费订单中,有7个是女性用户.在女性消费者群体中,已婚女性的比例是84%,30岁以上女性的比例是70%。

数据来自千聊

在“为知识付费”这件事情上,女性的热情似乎正在超越男性。

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的诞生时间并不久。2015年底罗振宇上线的“得到App”,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个脱胎于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的App,将会在两年时间后成长为估值近百亿的知识服务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让“知识付费”从一个交易行为变成一个产业。

2016年,包括喜马拉雅、蜻蜓、知乎在内的一众平台,以及各种跟风涉水的自媒体和创业团队,一起涌入了知识付费行业。这种将知识加工或者包装,经过简化处理之后再兜售给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成为了流行。

知识不再是黄钟大吕、阳春白雪,而是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快餐食品,亲民、便捷,人人唾手可得。

随着内容形式的丰富,“知识付费”涵盖的内容不再仅限于单纯的知识,一些娱乐性和人文类的内容也借知识付费的车,找到了变现的方式。于是开始有人讨论怎样定义这个产业最为合适,知识服务、内容付费、内容服务……名称上的文字游戏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意义在于,对市场和消费者而言,这种为内容进行消费的习惯已经逐渐养成。

从2016年的知识付费元年,到2017年知识付费全面爆发,再到2018年,消费者变得理性,超级IP的粉丝经济红利消失殆尽,内容类型趋于饱和,知识付费的热潮看似已经退去。

但是,热潮退去也意味着冷静,冷静下来的各方玩家,也在蓄势待发。

拿娟娟来说,两年下来,娟娟为“知识”付过的费加起来近一万块。虽然课程单价都不贵,但是积少成多,买着买着,花费就多了。

“不都说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吗?”计算完自己的花费,娟娟开玩笑说道。这种自嘲并非全无道理。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这条消费市场的价值链条被很多人引用,放在知识付费市场,也正在验证这个链条的正确性。

如果给整个知识付费市场的内容按照性向进行划分,可以看出在知识付费的前两年,男性向的内容实际上占据了主导。商业、经济、财经、职场等内容,一直都是知识付费市场的畅销品,相比生活技能或者情感类的内容,前者的单价往往更高。

“男性市场是一个非常刚需、非常高付费的市场。” 泰合资本合伙人蒋科认为,以得到为代表的早期知识付费平台,都选择了从男性的角度切入市场。但同时,蒋科判断,男性市场的内容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留存率低。

“因为男性知识付费市场有比较高的交付预期。” 蒋科以吴晓波的课程为例,“很多男性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吴晓波老师的课程,能够实现升职加薪,成为人生的赢家。”但实际上,仅仅依靠购买课程和收听音频,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心理落差出现,课程的留存率降低。

本来是为了解决焦虑而花钱,结果钱花了,人更焦虑了。焦虑是花钱的原因,也是花钱的结果。

同样的问题,在女性用户群体中的情况似乎不太一样。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