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常从古书中汲取灵感

点点说:“‘文革’后,我不止一次注意到,当提出类似毛泽东为什么会整罗瑞卿这样的问题时,爸爸总会直接或者...


【字号 】       

    点点说:“‘文革’后,我不止一次注意到,当提出类似毛泽东为什么会整罗瑞卿这样的问题时,爸爸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提到这两句话。”然而,罗家人始终想不明白:“清清洛之水,为什么如此难保清洁?”经过一番深思,点点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当毛泽东自己水很清时,水清就是优点;当他希望水浑一点的时候,水清就成了缺点。  

他经常从古书中汲取灵感

从1957年至1958年,罗瑞卿深入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南宁、杭州等城市的十几个派出所作调查研究。图为罗瑞卿在基层视察工作时讲话。(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进入杂志专题页面),原标题为“毛泽东让他们读古书”



  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读过大量的古书。他对古书理解之深、涉猎之广,令人惊叹。尤为妙绝的是,他经常从古书中汲取灵感,指导现实的斗争。对此,他称之为“古为今用”。在他的倡导下,我国史学界“古为今用”之风,盛行一时。

  毛泽东不仅自己读古书,还劝说和指导身边的人读。他让人读的书,含义深邃,读的人有的能理解,有的则不甚了了,甚至作了错误的解读。笔者推敲了几例,试陈一孔之见,就正方家。

  水至清无鱼

  据罗点点回忆,1938年在延安凤凰山下的窑洞里,毛泽东送给罗瑞卿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两句话见于《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但毛泽东要罗瑞卿读的却是《后汉书·班超传》。

  知父莫如其女,点点说她父亲“实际上从没有搞懂过这句话,他根本不明白,为人处世怎么能够水不清,一旦清又如何做到不至清”。罗夫人就更有意思了,——“妈妈说,有好长时间,她和爸爸都想不透毛泽东这两句话中,到底是表扬的成分多,还是批评的成分多”。

  显然,罗瑞卿是认为表扬的成分多,因为他在给郝治坪写情书时,落款便是“洛水清”。他是以“官清如水”而自豪呢!直到1965年12月,罗瑞卿在上海挨整,他才又想起了毛泽东送他的两句话。点点说:“‘文革’后,我不止一次注意到,当提出类似毛泽东为什么会整罗瑞卿这样的问题时,爸爸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提到这两句话。”然而,罗家人始终想不明白:“清清洛之水,为什么如此难保清洁?”经过一番深思,点点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当毛泽东自己水很清时,水清就是优点;当他希望水浑一点的时候,水清就成了缺点。

  毛泽东为什么会整罗瑞卿,那是学术研究的大题目,对于平头百姓,它就是斯芬克司之谜。但罗瑞卿的直觉没有错,他的挨整确实和那两句话有些关系。我们不妨读一下《后汉书·班超传》。传载,西域都护班超离任,继任的任尚前来请教:

  超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收。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原来水清、至察并非指为人的清或浊,而是指对人的宽和严。“性严急”的任尚,对班超的话嗤之以鼻,结果是西域叛乱、负罪还朝。罗瑞卿的“严急”怕是不亚于任尚。张民曾记叙了在三座门开的一次会议。会议是研究江河漂放木排的问题,罗瑞卿走进会议室,还没坐下,就劈头盖脸地批评林业部和水电部。罗越说越气,话说得很厉害,两个部的领导一再检讨。分管的副总理谭震林坐不住了,没等罗瑞卿把话说完,挟起皮包就走。罗跟着宣布散会,还补了一句:“看,有的人不是想走了嘛!”会议不欢而散。

【1】 【2】 

(责任编辑:张淑燕)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胡耀邦反腐震惊中南海

  胡耀邦反腐震惊中南海

林彪发“第一号令”并非篡党夺权的预演?

毛泽东5封电报还原西藏和平解放经过

毛泽东5封电报还原西藏和平解放经过

毛泽东谋划身后事:暗示许世友携手张春桥将"文革"进行到底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