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是焦虑的母亲导致缺失的父亲。处于焦虑中的家庭成员,会习惯表现强势,在由此导致的冲突和对抗中,男性...
一
每天儿子放学回来,开始做作业,我都会顺手拉上客厅的窗户。即便如此,也不能阻绝从邻居家客厅窗户传来的声音,一位妈妈对儿子的咆哮。
我家楼层格局,大概为采光方便计,同层邻居,高度差了两米。这户邻居的窗户,与我家客厅窗户,在一个直角两边,直线距离不到三米。我家在高处,若愿意,几可俯瞰饱览。纵能非礼勿视,距离如此,欲非礼勿听而不可得。
邻居新来,大概是去年下半年开学前后迁入。多数时候,只有母子两人,上海本地口音。节假日一概寂寂无声。孩子大致四五年级。听其他邻居聊起,果不其然,是他处另有大宅,买这座上海还说得过去的学区房,是为孩子上学方便。
能如此,家境自是不错。然而,每天听到持续的咆哮,让我很难把这个家庭与“幸福美好”联系到一道。
听久了,咆哮也分得出花色。
“你刚才想什么了呀?傻子吗?啊~”声音多数是铿锵而丰满的,堂堂之阵,正正之师。
“你懂不懂懂不懂知道我为你花了多少心血多少钱啦……”声音是细碎紧促尖锐的,仿佛看见当妈的口中异形般细碎的利齿开开合合。
“你这样下去就只有扫大街,扫大街都没人要啊……”多沉郁悲伤,秋风秋雨愁杀人。
有时是长时间的静默,“duang”的怒敲桌子声,伴随着气急败坏的厉吼,突如其来,惊得人不禁向客厅窗户审上一眼,怕玻璃会被这高杀伤力的武器撞出裂缝。
孩子通常只是嘟嘟囔囔,也会哭哭啼啼,有时据理力争,多数情况下,都被居高临下地压制住火力,一口一个“好了呀好了呀”表示臣服。
不知道是运气还是概率使然,我的上一个住处,小区居民主要是上海中心城区某地的拆迁户,也有类似邻居。卫生间窗户开在天井,对面单元人家几乎每天打孩子。多半是父亲,母亲有时也下手。相比而言,母亲的暴力还伴随着高亢的责骂,原因总是因为学习,动手有专用工具,打得甚是扎实,男孩十岁上下,满屋飞逃,杀猪般高叫,伴随追逐脚步声,在天井中回旋放大,清清楚楚。几次听不下去,想去敲开房门干涉甚至报警,终究忍住。
另一位老友,儿子也在十岁左右。孩子妈的情况,与前面那位“咆哮妈”邻居程度相若。夫妻因此事多次争吵,每吵,孩子妈必反过来指责他未尽责任。老友无可奈何,颇为绝望,夫妻关系,趋于冰点。他年少时深怪母亲管教责骂甚急,耿耿于怀至今。现下酒后吐槽:“从前觉得遇见了最糟糕的妈,现在才知道她已经比很多当妈的好上何止十倍。”
“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比对孩子大吼大叫、用语言伤害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更丑陋,更可怕了。”老友这话,说得很认真。
二把“咆哮妈”的事发在微信朋友圈,瞬间收集数十跟评,多是宝妈,有过咆哮史,跟评自嘲。
这不是局部的个人经验,是普遍现象。甚至早在“咆哮妈”这件事之前,已经多次在不同社交场合,听到各路孩子妈互相交流经验,自曝如何咆哮,烈度如何,孩子如何可怜,自己如何失控,神情轻松怡然,有时轰然笑做一团。
我常常不解。把自己对孩子的语言暴力甚至肢体暴力公然讲述出来,还有欣然之态,能让我觉得更为荒唐的,恐怕只有公开交流出轨心得了。她们似乎并不真正觉得自己的语言暴力,其实对孩子是一种实打实的伤害,甚至堪称一种罪恶——哪怕是以母爱的名义也不行。
反语言暴力海报
“咆哮妈”情状之普遍,嗅觉灵敏的自媒体公号自是不会无视,段子层出不穷:“不谈学习,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呜嗷嗷叫;让老人血压高,让邻居不睡觉;前一秒如胶似漆,下一秒叮哐就削。给孩子的爱,像极了一句歌词:爱恨就在一瞬间。尽职尽责,精神分裂,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很多“咆哮妈”看到这段,大概真的是“会心”,并且敢于“一笑”的。
是收入低导致的问题吗?“贫贱夫妻百事哀”?显然不是。如我那位女邻居,家里纵不富贵,也算小康了吧,可话语中每每仍然有面对贫穷的紧张,对“扫大街”命运的极端恐惧,以至于习惯性地拿来恐吓孩子。
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吗?也不是。如我那位老友,说孩子妈之前一直是理性温和,怎么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老友也百思不得其解。
我也采访了一些当爸的。辅导作业,当然也有抓狂的时候,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少有语言暴力,而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名,更大大咧咧。
我毫无为男性特别辩护的意思。去网上搜一下,那些父母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殴打甚至打死的新闻,男女都有。但是,男性使用暴力本就更普遍,而且往往与酗酒等行为有关,但这些案件中的女性,通常都是在清醒的情况下对孩子实施伤害。
很多虎妈说,自己是“丧偶式育儿”。是当爸的没尽到责任吗?袖手旁观还冷嘲热讽的父亲当然有,但不可能那么多。话说回来,假如真是这样,那么问题就不再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而应该是整个婚姻都出现了大问题。
正像我那位老友抱怨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严格要求子女学习,而在严厉的程度和方式。假如做父母的不能自控,不能自觉有效减少语言暴力,那么,这种高标准的教育还有意义吗?假如父母中一方愿意接受孩子将来可能平庸,更在意他年少时心灵的健康,那么,父母中的另一方,是否还要坚持自己的“高标准”,并因而导致双方在子女教育上出现投入落差,使另一方被动地变成“甩手掌柜”?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