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 生育,是女性学的起点-新闻频道-和讯网...
安托瓦内特·福克
波伏娃
《两性:女性学论集》 作者:(法)安托瓦内特·福克 译者:黄荭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如今,“恐育”似乎正成为都市女孩社交软件中的高频词汇。女性在孕育中究竟经历着什么?那些声称“为他生一个孩子”的女性又在表达什么?“生育”似乎成为我们思考女性的新起点。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活动家安托瓦内特·福克在《两性》中提出,将生育看作拖累而追求平等是十分危险的,它将生成一种隐秘的“厌女症”,导致女性的自我厌恶。《两性》集结了福克十篇经典文章,虽不具一贯的逻辑脉络,却力图将其“女性学”理论过渡到伦理、政治领域。她继承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方法论,为公正地理解女性及其社会角色、地位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第二性》过时了吗?
孕育能力是男女最大差异之一,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早已洞察。她提醒我们:从古至今,人的唯一标准是男性,女性因与之差别(生育能力)而被边缘为“他者”;这些差异(月经、生育)又往往与动物性相连,因而女性被认为缺乏超越性,她们因不合标准而迷失,无法形成完整的自我。《第二性》在政治领域倡导普遍主义女性主义,以“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为口号,在全世界发挥作用。然而,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活动家安托瓦内特·福克在《两性》中提出,以波伏娃为代表的普遍主义女性主义十分危险,尤其在政治层面的实践中,它看似积极抵抗男权,实则消极掩盖差异,这将导致一种隐秘的“厌女症”。
“ta们近乎偏执地否认最基本的现实原则——人生而有两性,借此将人类简化为虚假的混合中性体,其特征是雄性的、单性别的、同性别的、自恋的、自我分裂的、不孕的,而且完全是利己主义的。”
作为均等政治运动最重要的活动家和理论家之一,福克理论的起始点是强调本质差异的“女性学”。
福克在《两性》中传达的独特思想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针对“普遍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差异主义女性主义”,即不再机械地倡导社会建构论意义上的反本质主义主张,而是切实地尊重真实存在的男女差异。福克的观点与其对现实政治的参与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运动是不可逆的》《明天,均等》等文章中皆通过对女权运动的描述呈现了福克的政治诉求,及其立场的理论-实践转换思路;其二,福克对“女性经验”的强调。福克运用精神分析法重释了女性经验并赋予其相应的文化社会含义,《人生而有两性》《厌女症的瘟疫》皆为其理论性较强的作品,它们都在强调:子宫和妊娠不仅仅是普通的生理器官和生殖活动,更是一种身份与政治权益。
政治领域中,福克代表的差异主义/本质主义“均等派”与波伏娃代表的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平等派”的对峙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均等派”全面胜利。胜利不仅体现在1999年7月8日在法国宪法中加入“促进男女平等参与选举委任与担任公职”这一表述,更体现在均等派的根本政治诉求的实现——“均等法案”的颁布——法国政治决策机构中严格实行男女人数均等。我们不禁要问,“均等派”的胜利意味着“平等派”诉求全然过时了吗?《两性》与《第二性》之间是否如表面所呈现这样,存在不可弥合的断裂?《两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两性》。
一元神话
福克的“女性学”始于对旧象征的批评:对“一”的追求,不仅深烙在西方传统宗教和神话之中,而且不断参与着西方文化的塑造。基督教中唯一的神是男性,从耶和华到耶稣,父子相承。玛利亚的神圣只因她以处女之身生育耶稣,而这隐喻着对女性性欲的禁锢与生育的奴役。从神到人,女性皆附属。夏娃只是亚当的一根肋骨,是衍生之物,模仿“一”却不是“一”。
福克认为,“平等派”外强中干,以反抗的名义让菲勒斯秩序更为隐秘地发挥作用——用普遍客观的外衣包裹男性霸权的内核。菲勒斯(Phallus)源自希腊语,指男性生殖器,以勃起的阴茎为代表物。菲勒斯秩序是霸权的秩序,即阴茎-男性与阉割-女性的对应,女性唯有被阉割并承认被阉割,才得以在此秩序下获得消极合法性。
菲勒斯秩序首先在社会政治领域获得现实的肉身,转化为“厌女症”的瘟疫。一方面,“平等派”偏执地用冷漠的混合中性体象征两性,却忽视了“中性体”是雄性、单质、不孕的;另一方面,社会对女性生育力恶意无视。生育力被去象征化,还原为“传宗接代”功能,女性因生养男孩而获得价值,这种还原更体现在现代医疗体制对产前检查的重视与产后恢复的无视上,生育创伤,身形改变,母亲的危机——生育奴役与生育价值的剥夺,全部隐没在照顾孩子的忙乱之中。愤怒的女性绝望地嘶喊“我是为你生孩子”,宣泄着、控诉着遭遇到的漠视,却愈加无助地发觉,哭喊声泯灭在遍布“厌女症”瘟疫的文化、经济、语言、法律所有领域中。
二号力比多
“子宫”是菲勒斯秩序世界中阴险诡秘的“黑色大陆”。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