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饭的生意越来越好

3荤3素10元,困难者免单 卖低价盒饭的夫妻有话说 4月11日凌晨4点,一轮明月还挂在夜幕上,55岁的王金菊与丈夫,6...


3荤3素10元,困难者直接免单,卖低价盒饭的武汉夫妻有话说

王金菊在准备菜肴。记者姚传龙 摄

  长江网4月11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姚传龙 实习生夏子茗)4月11日凌晨4点,一轮明月还挂在夜幕上,55岁的王金菊与丈夫,64岁的何绍章已经起床。周围的一切显得那样静谧,他们拿出前一天准备好的土豆,刨皮洗切。类似的情景,王金菊已经重复了25年。

  1993年,王金菊与何绍章相继失业。为了谋生,两人在武汉市第十六中学附近做起了盒饭生意。

  25个春秋过去,盒饭的菜品在变,吃饭的人在变,唯有低廉的售价一直没变——3个荤菜配上3个素菜,米饭不限,只要10元。相同规格的盒饭在1993年仅售2元。

  “当初别人帮我渡难关,现在我怎么好意思收高价?”王金菊说,廉价是盒饭的特点,更是她感恩的初心。

  下岗后创办盒饭摊点

  早上5点50分,王金菊直起身,10斤土豆的刨皮,让55岁的她已明显感到辛苦。为了不让盒饭涨价,她没有雇人的想法,事必躬亲既能够保证菜肴美味安全,也能省下一大笔费用。她舒展了一下腰身,接着快步走向天声菜场。

  如果没有意外,王金菊每天早上6点就会准时出现在天声菜场,这时从新洲来到这里的鱼贩也准时到达,贩卖鲫鱼。王金菊找出其中四五条活鱼,称重。为了保证食材新鲜,王金菊每天的食材是定量的,不能多是为了保证菜肴美味,不让食客失望。

  买鱼时,也有人劝过王金菊,买死鱼,外形看不出,价格便宜不少,但王金菊总是坚决地摇摇头,每到此时,她的思绪总会回到1993年。

  1993年,王金菊和何绍章双双下岗,女儿6岁,即将上学,一家三口更要果腹。为了谋生,两人将目光集中到盒饭上,因为何绍章曾在春明楼学厨,也因为王金菊对做饭轻车熟路。

  尽管做饭不陌生,但是做生意很陌生,对于王金菊而言,如何招揽客人,成了她最发愁的事情。她把盒饭摊点设在了武汉市第十六中学附近,渐渐的,美味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附近街坊,到她摊点上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交流中,人们也渐渐知道王金菊家里的情况。

  为了帮助王金菊,善良的街坊主动照顾她的生意,盒饭的生意越来越好,家里的生活也蒸蒸日上。“当年街坊们帮我,我怎么能糊弄他们?”

  太多人帮了他们 恩人不能糊弄

  买回食材,已是清晨7点,王金菊和何绍章开始清洗活鱼。

  25年前,王金菊就定下一个规矩,盒饭只卖80份,因为这个分量能够让她做出的菜肴保持家的味道。

  以土豆为例,王金菊每天只做10斤,因为多烧一斤,土豆在烧制过程中容易糊。

  土豆红烧肉制作完毕,王金菊转过身,从家里拿出盛菜的器皿。王金菊的家不大,仅有15.6平方米,这是她在1997年花费2万元购买的。从此便再无换房的想法。

  “女儿出嫁,现在就我和老何两人,有这个地就可以了。”每天,王金菊的收入为800元,净收入约为150元。王金菊很知足,她经常说,以前生活没有来源,现在能够月入4000元,很好、很知足。

  在王金菊看来,自己目前的门面是三德里社区在2003年免费提供的,自己赚的钱是居民照顾的,有这么多人关心,再想赚恩人的钱,那违背了盒饭摊点感恩的初心。

  为了省钱,王金菊不仅不雇请帮厨,而且压缩一切开支,有时因私事不能出摊,她会告知邻居,让邻居通知食客,她不做标牌,因为标牌会花钱。但有时,王金菊又格外大方,饭盒涨价、塑料袋涨价,她都自己承担,不会涨价。

  从2013年至今,10元价格没有增加一分。“只有在食材成本大范围上涨,她才涨价,而且涨价最多涨2元。”周边邻居为王金菊作证。

  现在的他们经常帮助困难者

  上午11点,王金菊的盒饭摊开市,她只做午餐,目的是好好休息,可以集中做好这一餐。很快食客越来越多,56岁的汪师傅来了,他上肢不灵活。

  “来了?”

  “来了!”两人相视一笑,算是打了招呼。

  王金菊拿出饭盒,给汪师傅盛了四个荤菜、四个素菜,然后打了两盒饭,交给汪师傅。汪师傅慢慢掏出10块钱,递到王金菊手中。

  “他行动不便,多添一点饭菜,可以吃两餐。”类似的情况,王金菊经常做,在三德里社区,一些高龄老人、低保人群只要到她这里吃饭,王金菊或是免单,或是象征性地收三四块钱。

  为了表达对低价盒饭的感谢,有人甚至从国外旅游回来,专程带来巧克力作为礼物,实际上,王金菊不知道感谢者的姓名。

  “我曾经生活困顿,别人帮我,现在别人有难,我帮帮别人,不应该吗?”王金菊说的时候问了三次“不应该吗?”

  中午12点,盒饭销售一空,王金菊和何绍章收拾桌子,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发出金色的光。

  责编:朱曦东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