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的男主人公都是阳刚的

2023年7月15日下午,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在南京万象书坊举办读书沙龙,共同回顾了中国作家王小波“特立...


2023年7月15日下午,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在南京万象书坊举办读书沙龙,共同回顾了中国作家王小波“特立独行的一生”及其对当代青年的生活启示。《王小波传》作者、苏州大学房伟老师担任主讲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刘超老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娟老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陆远老师以及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许金晶老师和众位书友共同参与读书和对谈活动。

本文为论坛纪要,由小组志愿者周谈坛、吴欣欣整理。

《王小波传》新书品读会回顾

文 | 周谈坛、吴欣欣

摄影 | 刘青

对谈环节

许金晶:首先请《王小波传》作者房伟老师来谈一谈,您是如何跟王小波及其作品结缘的,结缘后又是怎样萌发了要为王小波写一部传记的一个设想,又是如何通过一手文献搜集和访谈的方式爬梳、整理、最终出版,并在短短十年内多次修订再版的?

房伟:李银河老师常说:“王小波是一个接头暗号”,足见王小波作品的一个持续的影响力。聊起和王小波的机缘,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1997年4月份,王小波去世,6-7月份时,我第一次买了王小波的《白银时代》。王小波作品中呈现的是一种经验理性的东西,如智慧、自由和叛逆等,超出了我当时的阅读范畴。当时,没有太读懂,就放下了。在国企上班期间,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企改革浪潮,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出路感到迷惘。刚开始在基层工作,从事重体力活,且长时间没有工资,感觉那段时间是人生最灰暗的时候。

《白银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

人生的出路在哪里?那段时间,我又重新读了王小波的作品,通过阅读,我得到了精神上的启发,萌生了考研的念头。这条路也比较艰辛,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后来,考上研究生,师从山东师范大学吴义勤老师,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到学校后,选择王小波作为我的研究方向,从一个读者变成一个研究者,看待王小波的视角和眼光也发生了变化。研究生一年级,在“文艺争鸣”杂志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主题就是王小波和鲁迅的比较论。当时,发现王小波和鲁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两人都是左手杂文,右手小说;身上都涌现出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和经验理性的东西。后续,在这一篇一万多字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十几万字的硕士论文,并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成为我的第一个学术著作。通过本书的出版,我对王小波的作品有了一个细致、全面的阅读和学术上的思考。我认为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学方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其重要性在于,他在我们文学体制之外找到了一条文学发展的新路。王小波是属于90年代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至今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具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吸引力,所以写了《王小波传》这本书。

《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王小波曾说过:“对于自己喜爱和热爱的事情,要抱有无功利的热情的态度”。2009年,我博士刚毕业的时候,三联书店找到我,希望写一本王小波的传记。当时,自己心里没有底,也没有经费支撑。同时,自己刚背上房贷,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囊中羞涩。在踌躇犹豫的时候,又重新把王小波的作品读了一篇,因喜爱和热爱,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其实,中国当代作家传记是很难写的,虽然相比较古代作家及近现代作家史料丰富,但也同时存在以下难点:人事沟通、资料考据、及时代禁忌,这些对于传记的主人公和传记的作者提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前往北京,采访了王小波的亲朋好友,包括其小学同学等所有我能找到的人。同时,我还去了山东牟平,王小波曾经插队的地方,获得了一手资料。期间的艰辛难以一一道明,比如,为了确定王小波年谱中,他当时工作时的工厂名称,我先后咨询街道办、当时的街坊邻居,最后在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找到了最原始的工业档案,确定其名称为西城区无线电元件厂。总体来说,完成这本书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它让我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情,能够很投入地完成这件事。我认为,随着不断地深入了解,传记也是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

房伟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