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番茄”大刀阔斧祭出改革措施

说到影评搜集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其诞生已有25年,如今已成为全球电影业界评判一部电影质量高下的重...


说到影评搜集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其诞生已有25年,如今已成为全球电影业界评判一部电影质量高下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初,它在“烂番茄”的新鲜度达到多少,算是烂片还是佳作,很大程度上会左右观众的观影取向,影响到一部电影的票房营收。

“烂番茄”诞生已有25年

不过,“烂番茄”本身是否存在猫腻,网站那种搜集职业影评人文章,再综合出电影“新鲜度”百分比的做法又是否科学合理,历年来也有不少相关讨论。上周,美国《纽约》杂志旗下文化媒体Vulture网站,刊载题为《“烂番茄”的腐烂》的长文,揭露这家影评网站存有弊病,并且已严重影响到其公信力。

文章由调查记者雷恩·布朗撰写,以英美合拍独立电影《奥菲莉亚》(Ophelia)作为主要切入点。该片由澳大利亚人克莱尔·麦卡锡(Claire McCarthy)执导,演员阵容可谓星光熠熠,包括黛西·雷德利、娜奥米·沃茨、克里夫·欧文等。不过,该片2018年年初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后,第一批出现在“烂番茄”上的影评文章,13篇中有7篇是负评,只有46%新鲜度,属于烂片。出资投拍该片的是曾参与过《第九区》等影片的Covert Media公司,而这样的媒体评价,显然是给正在为《奥菲莉亚》寻找买家的他们,出了一个难题。

为此,他们找到一家名为Bunker 15的公关公司,后者则从“烂番茄”现有的3500多名获得认证的职业影评人中,专门物色了几位。他们都不怎么出名,也并非供职于什么大牌媒体,几乎全是靠在自营的个人网站、博客上发文,因为发得多了,就成了“烂番茄”认可的职业影评人。更关键的还在于,他们都愿意在观看《奥菲莉亚》后,为其写出好评,而换来的,则是电影推广企业支付的所谓“稿酬”,价格也不高,基本只有50美元一篇。

如今,他们之中有人良心发现,透露出了其中的猫腻。据交代,他们先是收到了来自Bunker 15的电子邮件,其中写道:“这是一部参加过圣丹斯的电影,之前某些影评人对它的评价,感觉有点过于苛刻了(相信还是事前过高的期望所导致的心理落差吧),因此相关团队认为,再找一些不同的影评人,再收集一些更多的意见,可能会让这部电影受益匪浅。”

就这样,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的一百多天内,又有八篇《奥菲莉亚》新影评被添加到“烂番茄”上,其中有七篇都是好评。而唯一给出差评的那位仁兄,事后又收到Bunker 15的联络,游说他改变意见,并且承诺只要他这边肯改,“烂番茄”那边完全不成问题,因为“我们认识他们的编辑,可以把你修改过的好评重新统计进去”。

就这样,《奥菲莉亚》的新鲜度从46%提升到了62%,勉强跨过佳片/烂片的60%的门槛线。当年2月,专注独立电影发行的美国IFC电影公司买下了该片的北美发行权,并在夏季安排了该片的小规模上映,拿下24万美元票房。

当然,这也不是“烂番茄”存在的唯一问题。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还有所谓“佳片/烂片”的打分机制实在太过简单粗暴。举个例子,以五颗星来评判一部电影的话,三星就代表影片质量尚可,但也并非非常优秀。可是,三星的影评放在“烂番茄”上,就自动被划入“佳片”一类,如果100位影评人都给某部电影三星评价,其“烂番茄”新鲜度就是100%,就成了影史难得一见的佳片,哪怕它其实获得的只是大家的三星评价而已。

此外,2017年之前,“烂番茄”只有2000多名获得认证的职业影评人。之后,因为好莱坞普遍兴起的各种平权运动,“烂番茄”也受到影响,被批评倾向性太过严重,2000多名影评人中,中老年白人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于是过去几年间,“烂番茄”大刀阔斧祭出改革措施,纳入1000多名新人,其中又以女性和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占据主流。

然而,和整个好莱坞存在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一样,美国影评界同样如此,长期以来确实就是被“老白男”所垄断,硬要一下子纳入大量所谓弱势群体,只能产生拔苗助长、过犹不及的新问题。也因此,如今这3500多名影评人,公信力究竟如何,是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具有影评人所需的素质和修养,都存在很大疑问。

尽管如此,过去十年来,“烂番茄”在电影界的重要性却不断上升,观众靠它选片,于是电影发行公司也靠它来决定收购不收购一部电影。渐渐地,如何人为制造“烂番茄”评分已成了电影宣发行业的一门必修课。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