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片性状 】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

甘草炮制方法在古代有火炙、蜜制、醋制、姜制、酒制、酥制等,现代炮制方法有用生药材、蜜制。甘草炮制标准为...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炙焦为末(《玉函》)、微炒(《金匮》)的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火炮令内外赤黄”、及用酒浸蒸后炙酥尽为度(《雷公》)的方法。唐代有炙制(《千金方》)、蜜煎(《千金翼》)法。宋代增加了炒存性(《博济》)、纸裹醋浸煨(《苏沈》)、淡浆水炙(《证类》)、盐水浸炙、猪胆汁浸炙、油浸炙(《总录》)、爁制(《局方》)、炮、黄泥裹煨(《朱氏》)等方法。明、清时代又增加了炮再麸炒(《普济方》)、蜜炙(《医学》)、酥制(《纲目》)、涂麻油炙、姜汁炒、酒炒(《必读》)、长流水浸透,炭火炙(《大成》)、粳米拌炒(《得配》)、乌药煎汁吸入,去乌药(《从众录》)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带皮或刮去皮,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带皮者为甘草片,不带皮者为粉甘草片。

  2.甘草梢:取净甘草,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细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筛去碎屑。

  3.蜜甘草:带皮者称炙甘草或炙草,不带皮者为炙粉草,或蜜粉草。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或粉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甘草片每100kg用炼蜜25kg。

  【饮片性状】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质坚,有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甘草梢为类圆柱形小段,表面、断面、质地、气味均同甘草片。蜜炙甘草表面老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气焦香,味甜。粉甘草表面淡黄色,显菊花纹,周边光洁,淡黄色,有刀削痕迹,质坚实、有粉性、气味同甘草。

  【质量标准】甘草按干燥品计算,甘草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含甘草苷不得少于0.50%。炙甘草含甘草苷不得少于0.50%,甘草酸不得少于1.0%。

  【炮制目的】甘草味甘,性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甘草梢多为生用,味甘偏凉,功专清热通淋,用于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蜜甘草味甘偏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

  【应用选择

  1.生用

  (1)肺热咳嗽:常与鼠粘根、桔梗同用,具有清热止咳的作用,用于肺热咳嗽,痰热阻肺,咳嗽痰黄,或肺热咳血,如甘草鼠粘汤(《沈氏尊生书》);若与猪胆汁同用,用于小儿热嗽,或喘息,如凉膈丸(《圣惠方》)。

  (2)痈疽肿毒:常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具有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疮疡肿毒,焮红疼痛,以及小儿胎毒。亦可单味熬膏应用,如国志膏(《普济方》)。

  (3)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具有宣肺利咽,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咳嗽,如桔梗汤(《伤寒论》);亦可单用甘草煎水服,用于少阴咽痛,兼治舌肿,如甘草汤(《伤寒论》);若与玄参、桔梗、射干同用,用于阴虚火旺之咽痛,如甘桔元射汤(《四圣悬枢》);若与牛蒡子、连翘、麦冬等同用,用于咽痛失音,如甘桔牛蒡汤(《疹科正传》)。

  (4)脏躁:常与小麦、大枣同用,具有养心安神,补脾益气的作用,用于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呵欠频作,如甘麦大枣汤(《金匮》),现用于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

  (5)解毒:常与滑石同用,用于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若与杏仁同煎服,缓解铅中毒;若与黑豆煮汁,用于砒中毒。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