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出功能多样、饱含艺术性的生活小物

全世界约95%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 它们是藏地草原的守护者,喝着冰雪融水,啃食牧草却不伤及草根。它们以半野生的状态,与驯养它们的人类共同生活,为后者提...


全世界约95%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

它们是藏地草原的守护者,喝着冰雪融水,啃食牧草却不伤及草根。它们以半野生的状态,与驯养它们的人类共同生活,为后者提供奶、肉、毛绒,以及用作燃料的牛粪。每年夏天自然脱落一次的牦牛毛绒,会自然降解,并将有价值的氮基营养物质还给地球。

《追本溯源》牦牛绒发展纪录片

在传统手作模式下,牧民用手或梳子轻抓慢拉地采绒,采得的绒毛中有大约35%是无法使用的杂质,40%是不能制衣的粗毛,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细毛或绒毛才是真正能有效使用的“牦牛绒”。

风调雨顺时,每头三岁的牦牛每年只能产出300克的细绒。牦牛绒的温暖度比羊毛高出30%,透气度为羊绒的1.6倍,纤维强力是羊绒的1.5倍,韧性好,强力高,且有优于羊绒的防潮性——因此有“藏地软黄金”的美称。

但如何让这些牦牛毛绒“尽其用”,才是长期以来的难事。

由于牦牛半野生的生活状态,这些绒经常粘连成片,且在纺线过程中很容易断开。从取绒到成衣,如果依靠藏民纯手工制作,一件衣服耗时往往需数月之久。

换言之,这些雪域之绒,很难离开西部高原,去温暖更多人。

2018年夏天,事情开始有了变化。

依托浙江省与四川省的东西部对口协作,在浙江嘉兴和四川阿坝两地工商联的组织下,来自嘉兴的雅莹集团和多家供应商一起,开启了针对牦牛毛绒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也通过集团旗下时尚主品牌EP YAYING雅莹把牦牛绒系列服饰带到了全国消费者面前。

几年过去,牧民学会了将牦牛毛绒依据颜色进行初步分拣,以此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在牧民们的身后,雅莹集团联合多家供应商企业一道,带着专家、技术和设备资源来到大草原,一个一个地攻克生产与工艺的难题,用不断丰富的设计与产品,不仅将牦牛毛绒引入了时尚主流之中,也打通了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协作与经济循环。

从雪域草原到东部沿海,从根源解决资源使用与一系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循环发展问题,一条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牦牛毛绒产业链渐渐成型。一张中国珍稀的牦牛绒面料诞生,如同情感连接的温暖纽带,让身处都市的人们,真切感受到自然的脉搏与呼吸。

这是一次东部与西部、企业与乡土、民族与时尚,乃至品牌与市场之间的多元“共创”。这是一家中国时尚品牌,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原材料时尚产业链的一次成功探索。

0.5厘米的“拿捏”

牦牛毛绒的故事背后,是中国时尚产业在原材料端的探索与共创。对匠心技艺发展的探索,对人文精神传承的思考,则是从一针一线开始。

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服装业跃身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到1994年,我国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出口国。

1979年,曾是一名丝厂厂医的雅莹创始人张宝荣先生投身实业,组建了嘉兴洛东第一家乡办集体服装企业——洛东服装厂。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来自法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位于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以一场特别的时装秀引起轰动,刷新了国人对服装的认知。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时尚启蒙的年代。而张宝荣的想法很简单:做好衣服,让人穿得舒服漂亮些,也让生活更幸福一些。

1988年,改革踏入第二个十年,张宝荣选择自主创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34名工匠,用18台家用缝纫机承包经营洛东红政服装厂。

1990年代,张宝荣的儿子张华明先生跟随父亲学习办厂经商,随后和夫人戴雪明女士在北京以丝绸服装成功打开市场,并在1995年注册了“雅莹”商标,确立了品牌初心——用好的材料做好的衣服,为女性顾客带去美。

今天,“做好衣服”这一初心不仅体现在使用优质好材料,也意味着一整套严整的技术开发与工艺流程。

创造出功能多样、饱含艺术性的生活小物

制版师在精细调整女装外套版型

据悉,在雅莹,生产一件合格的女装外套,平均要经历170道制作工序、57个流转环节、15次版型工艺审核、10类工艺甄选、4-6次版型调整、3次理化测试,以提升衣服的适配度与耐穿性。

制版师与设计师、搭配师协同配合,深入分析与解读新一季的设计特征、顾客痛点和穿搭趋势,并根据不同面料材质的性能进行研究、优化;再以多年数据经验为依据,在肩、腰、背、袖下摆等各个地方推敲尺寸数据,有时只是增减0.5厘米,都会给顾客带来完全不同的穿着效果和体验。

精致的工艺,不仅是对“匠心”的恪守,也体现着对研发与创新的追求,这是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下,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探索与基石。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