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快时尚品牌为何不那么火了

消费者在位于北京市三里屯街区的快时尚服装店内选购服装。 本报记者孔德晨摄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芳华街上,人...


外资快时尚品牌为何不那么火了

 

  消费者在位于北京市三里屯街区的快时尚服装店内选购服装。
  本报记者 孔德晨摄

 

外资快时尚品牌为何不那么火了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芳华街上,人们在一家潮流服装店内挑选商品。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你有多久没逛外资快时尚品牌店了?是否发现大城市里的快时尚门店变少了?

  今年6月,瑞典快时尚品牌H&M位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旗舰店正式关闭;此前,H&M上海淮海中路旗舰店也已闭店,该店是H&M在中国市场的首家门店。不仅是H&M,西班牙品牌ZARA、美国品牌GAP等近两年也关停了大城市里的多家门店。

  这背后反映了消费偏好的哪些变化?中国服装零售市场走向何方?

  

  消费需求升级,快时尚出现“审美疲劳”

  据了解,“快时尚”源自欧洲的“Fast Fashion”,指一些品牌围绕当季时装周的最新设计,以低廉的生产成本加工制作、快速进入商店销售,让顾客迅速感受到最新国际时尚趋势的生产运营模式。在美国,“快时尚”也被称做“Speed to Market”,这一模式常与麦当劳式的快餐相提并论。

  过去20年间,外资快时尚品牌凭借价格低、款式多、紧跟潮流、更新换代快等优势,快速抢占中国市场。目前,如H&M、ZARA、GAP等外资快时尚品牌在消费者中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受追捧程度已大不如前。采访中,多名消费者谈到,这些快时尚品牌在质量、版型、个性化和绿色环保等方面,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今年43岁的乌鲁木齐市民张女士曾是ZARA的忠实粉丝,“3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逛ZARA,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一两次,价格不算贵,款式非常适合上班,既简约又时尚。”但近些年消费频率明显下降,张女士说:“步入40岁后,不再追求衣服有多时尚,对衣服的品质,比如面料、剪裁等要求更高了。而这些并不是快时尚品牌服装所主打的,自然就不在我考虑的范畴了。”

  Z世代更注重个性化设计,许多人对容易“撞衫”的快时尚品牌兴趣不大。“ZARA和H&M虽然上新快,但缺乏一些独特的设计感,更偏日常休闲。”来自上海政法学院的00后米瑞说,自己周围的朋友都是Z世代,在多元化的环境下长大,追求偏个性化的服装。“我们都更喜欢一些小众潮牌,像bosie或PSO,更有品牌的辨识度也能彰显独特品位。”米瑞说。

  快时尚主打“快”,上新快、更新也快。而随着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追求,这种生产模式也受到挑战。在山东济南从事教育行业的于文文说:“服装行业是用水量和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而快时尚这种生产节奏会对自然带来一定的负载。这些服饰穿几次就扔掉,造成了大量衣物浪费。”她践行极简的生活理念,每年添置的衣物屈指可数,致力于打造简约、百搭、高质量的“胶囊衣橱”。

  还有些消费者认为,部分外资快时尚品牌对中国消费群体的研究不够,影响品牌的忠诚度。来自广东深圳的陈昶旭每次进入快时尚门店选购衣服都会犯难:“价签上只有一个码数信息,肩长、胸围、腰围、衣长都没有标明,经常要拿好几个尺码挨个试穿。欧美的版型偏宽松,虽然尺码种类多,但有些衣服离完全合身总是差一点,需要人去适应衣服。”

  下沉+高端,品牌寻找新增长点

  多个知名快时尚品牌陆续闭店,让消费者心中产生疑问:外资快时尚品牌会就此退出吗?

  H&M大中华区企业相关负责人王鹏表示:“我们在谈论快时尚的前途时,首先应该明确,时装行业永远不会消亡,需要迭代更新的一定是其发展方式。”

  据了解,外资快时尚品牌正在努力改变,纷纷做出新的战略调整。

  调整门店布局,将目光瞄准下沉市场。H&M方面表示,2023年仍将继续店铺重建和调整,集团计划年度新开100家,关闭200家,净减100家左右门店。其中,大多数新店将开设在二三线城市等成长型市场,而被关闭的门店则集中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

  “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H&M,对新入职场的人来说既时尚又实用,我很喜欢逛。”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马雅安回到了家乡甘肃兰州工作,她说,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商场里的服装品牌款式和设计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在价格差不多的时候,会偏向H&M等快时尚品牌,“这些外资快时尚品牌在款式设计上更不容易踩雷,适合日常休闲穿搭。”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