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彝楚风韵;创作编排《云绣彝裳》民族文化演艺精品项目

9月6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举行“米兰时装周楚雄彝绣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中共楚雄州委、...


9月6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举行“米兰时装周楚雄彝绣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中共楚雄州委、上海市政府驻昆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等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服饰

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

楚雄彝族服饰

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彝族人民

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

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

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

充分反映了

楚雄彝族人民的审美标准和生活习俗

彝绣服饰 夏天彧 摄

楚雄彝绣

是一绣千年的文化自信

自信自强筑牢彝绣产业根基。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楚雄彝族自治州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N”政策体系。制定全国首个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手工刺绣标准,统一定价标准、刺绣工艺、追溯体系,维护绣娘权益。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保护楚雄彝绣知识产权。

今年8月8日,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的启动运行,为全州彝绣企业和广大绣娘搭建了更高层次、更广区域、更多渠道的彝绣产品展示销售平台,为全国民族刺绣产品研发生产、集中展示、线上线下交易创建了一个示范平台。楚雄州委宣传部与新华社合作启动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彝绣产业发展指数”的编制,构建了楚雄彝绣产业数据收集、分析、解释、传播体系,与中宣部人权发展中心共同编制楚雄彝绣高端智库报告,与人民日报社合作拍摄“楚雄绣娘”纪录片,让千年非遗书写“指尖新的传奇”,谱写和美共生新篇章。

一针一线绣出亿元产业。在楚雄州委宣传部的统筹领导下,组建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建立以彝绣产业发展为主营业务的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彝绣产业联合会。彝绣专班成员单位结合职责职能把方向、定政策、抓培训、促生产、优帮扶、强宣传、拓市场、建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人大持续监督《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的执行;政协充分聚合各行业各领域力量助推楚雄彝绣产业发展;人社部门积极向国家、省相关部门申报《云南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发项目——彝族手工刺绣工艺制作》专项证书,扎实开展绣娘培训,培养认定彝绣领域“兴楚名匠”17名;残联、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切实保护绣娘和残障人士的权益,绣出幸福底色。

创意研发推出“遇见楚雄”“绿羽仙踪”“福来云往”三大系列彝绣文创产品。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了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孵化的“彝绣园”,推出了体验彝绣传承精品线路的“彝绣游”,率先在全国创新推出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截至今年二季度全州金融机构向彝绣产业链上主体放贷1.68亿元,物流成本降低近40%,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规上企业12家。建立彝绣发展公益基金,募集首批捐赠资金230万元。命名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彝绣工作站13个,依托全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非遗传承发展的楚雄样本,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据统计,2022年全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带动1200多名残疾绣娘就近就业。

彝绣文创产品。高建波 摄

绣娘们在家门口就业。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培训培养强化人才支撑。抓好楚雄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持续开展传承人的推荐评选和申报认定,全州培育进入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名录167人,其中,省党代表丁兰英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培养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彝绣领军人物樊志勇、从博物馆讲解员成为非遗保护专家的张丽琼、从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打工妹成为彝绣车间主任的李国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等一批彝绣人才。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一批时尚和传统相结合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为楚雄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楚雄彝绣

是千年一秀的国际时尚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