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消费奢侈品

在2023年消费复苏的趋势之下,奥特莱斯市场的增长势头向市场信心发射出一个重要信号作者 | 陈汇妍 编辑 | Drizzie奥...


奥莱业务在国内市场继续升温。

据时尚商业快讯,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日前发布2023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上涨11%至63.8亿元,归母净利润也同比增长36%至5.1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府井集团经营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店、奥特莱斯、免税商城、生活超市等多种业态中,囊括王府井奥莱、塞特奥莱、燕莎奥莱等的奥特莱斯业态表现最为亮眼,上半年营收同比大涨42%至10.2亿元,毛利率更是达到68.24%。

财务数字以外,消费者的热情也给予了市场最真实的反应。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搜索奥特莱斯,有154万条相关笔记,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将近2亿,在各地奥莱的购买攻略分享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便宜、人多,不少网友感叹“奥莱什么时候这么好买”。

在2023年消费复苏的趋势之下,奥特莱斯市场的增长势头向市场信心发射出一个重要信号。

在王府井集团经营的多种业态中,奥特莱斯业绩表现最为亮眼

事实上,奥莱业态的火热迹象在疫情期间就初现端倪。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期间比斯特上海购物村销售额同比大涨184%,比斯特苏州购物村销售额增长116%,客流量则分别增长70%和42%,许多品牌的奥莱店实现开店以来单日客流最高值。

根据中国百货协会奥特莱斯产业发展委员会撰写的《2022-2023中国奥特莱斯行业白皮书》,在线下零售行业因疫情而高度承压的背景下,奥特莱斯却在去年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年销售额增长8%,是所有业态中表现最突出的。

业绩大涨首先来自于奥莱业态在中国的扩大与升级。

2002年,北京燕莎控股引入国内首家奥特莱斯燕莎奥特莱斯,数据显示,在2003年至2006年间,其年销售额增速超过25%,并在2006年实现了9.4亿元的收入。

随后的十几年间,这一对中国市场而言较为陌生的业态,在涌入包括百联集团、砂之船集团、杉杉集团等在内的多个巨头后,开启快速扩张阶段。2018年,中国新开业的奥莱项目达到了惊人的28家。截止2022年底,全国已开业的奥特莱斯项目共有266个,项目总体量达到2350万平方米。

在规模迅速铺开的同时,近几年奥莱也在比斯特、意大利RDM集团旗下佛罗伦萨小镇等具有国际化运营标准的项目领导下,通过引入个性化服务、会员体系、全渠道销售等举措,延展出更为丰富的零售生态,并凭借街区式的开放布局逐渐成为都市家庭旅行的目的地。

截止2022年底,全国已开业的奥特莱斯项目共有266个

另一方面,伴随奥莱业态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奢侈品牌也开始加强该渠道的铺设。

由于商品的售卖情况永远不可能被精准预测,如何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解决库存眼下成为所有奢侈品牌需要面临的课题。即使是Loro Piana这样主打安静奢华的顶级奢侈品牌,近几年也不例外地开设了奥莱渠道。

奢侈品牌对奥莱业态日益上升的积极性,也从侧面推动奥莱项目逐渐形成一个能够囊括奢侈品牌、设计师品牌、运动品牌甚至是美妆品牌的多元品牌矩阵。据公开数据显示,位于上海的比斯特购物村在开业七年间引进首家奥莱品牌店57家,今年还将有26家全新品牌入驻,包括全国甚至是全球首家奥莱品牌。

对于奢侈品牌而言,入驻奥莱能够在合理处理样品和库存的同时,进一步打开市场获取新客,并最终吸引他们走进正价店铺,这背后抓住的是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不断成熟的根本逻辑。

在中国奢侈品消费爆发的初期,由于巨大的海内外价差,不少消费者都选择通过代购或是旅游的契机,在海外消费奢侈品,从某种程度上来使部分品牌利益受到损害。

因此早在疫情前,奢侈品牌就试图通过举办时装秀、展览等形式,不断加码国内营销活动,以吸引消费者在本地消费。随之而来的长达三年的旅行限制,更是让本土消费者培养出在国内购买奢侈品的习惯。

图为上海比斯特购物村部分地图

然而,对于价格敏感度更高的中国中产消费者而言,奢侈品专柜价仍然具有一定的尝试门槛,此时的奥莱为他们提供了尝试不同奢侈品牌更低的门槛。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炫耀性消费心理的盛行,而更多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

Morketing此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受访者中有93%女性消费者和81%男性消费者表示最看重商品的性价比,但同时对品质的追求也没放松。有81%的女性消费者表示,相比前一年冲动消费的次数有所减少,另有58%的女性消费者在消费时会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购买需求。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