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利坚民族及作为现代国家的美国诞生和发展的成功路径

数字版首页 >第B06:历史 熔炉、同化与多元:反思西方文化多元主义 2022年02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长寿美剧《老友记》展现了美国多元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中西文明根...


数字版首页 > 第B06:历史  
熔炉、同化与多元:反思西方文化多元主义 2022年02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是美利坚民族及作为现代国家的美国诞生和发展的成功路径

 
长寿美剧《老友记》展现了美国多元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是美利坚民族及作为现代国家的美国诞生和发展的成功路径

 
《中西文明根性比较》
作者:潘岳
版本:新世界出版社,2022年1月
 
 

  族群融合以及主流文化引导下的民族国家统一是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上普遍、稳定和持久的情况,也是古代世界一些发达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萌生和发展的现象。将文化多元主义简单地看作时尚和理所当然,是一种不严谨的学术态度,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由学术的立场去进行历史分析。

  批评文化多元主义并不是否认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应该是复杂和丰富的,绝不是要有意缩小或者取消民族国家内部群体的差异性和生动活泼的多样性,而是要将多元文化置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国家的语境中。

  在过去的40年里,在世界各地的暴力、战争、分裂以及连带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背后,我们其实都可以看到失当的文化多元主义的身影。

  熔炉模式与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多元主义并不神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学界和政府处理族群关系的工作模式之一,逐渐在西方和世界各地获得多方面的影响。文化多元主义,相对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长期使用于族群关系的同化模式和熔炉模式,出现得比较晚,不仅其长时段的效果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观察,其正负效应也应该得到重视。

  在倡导文化多元主义的代表性学者里面,不少是由善意出发提出社会改革路径。譬如在欧美国家,他们希望纠正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长期遭受的歧视,检讨历史上对印第安人等本土原住民进行剥削、压迫和种族灭绝的帝国主义殖民政策。但由于现代西方国家内部复杂的政治力量对比和经济利益博弈,文化多元主义并不止于社会精英阶层因为负罪感而对历史问题进行的检讨。

  文化多元主义遭遇的质疑和重大挑战,恰恰发生在将之运用于处理现代国家族群关系的时候,将之转变为现实的社会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宽容文化差异和鼓励族群平等的思路经常嬗变为人为的、得到政策支持的少数族群诉求甚至特权,以鼓励平等的名义刺激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并因为阻碍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譬如反对和敌视主流语言的学习和熟练掌握,伤害到这些族群实际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在近代欧美国家的历史上,长时段地看,处理族群关系的文化态度和社会政策并非文化多元主义,而是强调民族国家认同的同化模式和熔炉模式,也就是希望不同的族群认同既定的主流文化,或者共同建立一个包含多个族群传统的新的共同文化。两种模式下的政策导向都是促进一个以公民群体为核心的现代民族的形成。在同化模式下,少数族群会接受和融入主流文化,但是不可避免会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熔炉模式下,各个族群携手创造统一的新民族文化,各自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历史传统。前述两种模式所引导的社会政策都旨在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凝聚以及文化传统的交融和多样性。

  但是部分学者以及少数族裔群体对这两种模式的认同和支持的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了变化。社会学家格莱泽及学者兼政治家莫伊尼汉在1963年合作出版了《在熔炉之外》,1975年两人又共同主编了《族群文化的理论和经验》。到了1980年,历史学家特恩斯特伦等人主编出版了由诸多名家撰写的《哈佛美国族群百科全书》,更加系统地研究和展示了美国各个族群的历史和当时的状况。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在于,之前被看作是美利坚民族形成最显著特征的熔炉模式受到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和评估,但不是被否定和贬低。

  但在1960年代的纽约,正如格莱泽和莫伊尼汉进行的社会学调查所显示的,各个族群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界线仍然明显。他们区分出了五大群体:黑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在纽约,他们指出,至少有四个原因促成了上述这种族群区分的意识:欧洲犹太人在纳粹统治时期遭受的迫害,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以及其他美国人在保留天主教教育独立性问题上的争论,黑人在一战之后开始由南方进入纽约的趋势一直持续,波多黎各人在二战之后大批到来。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