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主要大国战略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

近些年来,活跃的中国外交受到广泛瞩目。国内公众见证了一次次反响热烈的主场外交,多数国家及联合国对中国在调解国际争端、推动地区和平中扮演的建设性角色给予积极评价。...


近些年来,活跃的中国外交受到广泛瞩目。国内公众见证了一次次反响热烈的主场外交,多数国家及联合国对中国在调解国际争端、推动地区和平中扮演的建设性角色给予积极评价。单单浏览国内外媒体的标题就会看到,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例如去年3月促成中东海湾两大“要角”沙特、伊朗的对话复交,今年7月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以及不久前中方就俄乌危机访问巴西、南非、印尼开展穿梭外交等。诸如此类的举措还有很多,在此无法一一列举。总之,中国展现出不同凡响的主动姿态、一种被称为“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外交新趋向。

那么,什么是中国外交“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特质?它对以往的外交方式有何继承和创新之处?还有哪些不足与挑战?在这里笔者分享一些个人的认识与心得。

为维护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挥建设性作用,对外传递出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信号。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外方针的调整要贯彻顶层设计,纲领层面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为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做出相应贡献。实践中则以各方面稳妥协调推进,如设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维护海洋权益工作办公室、国家移民管理局等机构,增加对联合国的投入(尤其是会费与维和经费)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主导创建亚投行和澜湄合作机制,内部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和完善涉外立法。一系列措施的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须注意,与某些外部观察人士猜测的不同,按照中国官方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意涵,发挥建设性作用绝非抛弃中国长期坚守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而是根据海外利益扩展、国际责任增强、世界格局不确定等现状做出的战略调整及充实。由此衡量,“发挥建设性作用”方针并非是根本方向的改变,而是主动参与解决国际分歧、争端的频率及力度的变化。至于“边界”是否清晰,“战略进取”与“战略透支”之间的均衡有无偶尔的打破,各方面确实存在不同见解。对于个别重大外部事件,例如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的调停角色,不仅外部认知与实情相距甚远,国内公众亦出现大相径庭的议论。对于这些不同看法,可能现阶段尚难以统一认识。

展现“大国的样子”

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外交,在强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探索“争取更大范围听众”之道,尝试通过国际常用做法传递中国主张。

比如,适度增加国际组织经费和对外援助以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对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获得高度共鸣倾注更大的传播力度;关于中国为世界做出贡献和赢得尊重的故事被分享给全球范围的更多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使世界各国民众感受到中国的亲和力。这些内容通过网络信息时代新平台新渠道,在海内外持续发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出的十余年间,从次区域的国家间经贸合作倡议,发展成有上百个国家及数十个国际组织参与、具备“共商共建共享”色彩的中国式国际公共产品。

与之相配合,外交人继承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努力打造亲诚惠容、乐善助人的国际形象。在行事风格及语言方面,中国外交重视友谊,讲究多渠道协调及非硬性的沟通;外交话语中引证古典格言和诗性隐喻,展现出宏大的历史观和对人类前途的愿景;哪怕刚硬的时刻亦不失大国风范,言辞里始终承诺不称霸、不忘道义责任。从周恩来同志的外交技巧和风范(包括主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同志与英国人交涉收回香港主权的“一国两制”大智慧,再到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间依稀可见一条既连续又渐强的对话开新局线索。实事求是地说,通过全面梳理不难发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对外发声保持了务实、稳重、重视互利合作的基调,一直展现着“大国的样子”。

促成“发展和平”新路径

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方针既保留了传统外交的要素,即坚持谈判优先、谅解为上,最大限度以对话沟通解决争端,同时又凭据日益强大且多样的国家力量,助力主要目标的实现。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