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中的网络“吃瓜”现象分析

热点事件中的网络“吃瓜”现象分析...


网络“吃瓜”是公众较耳熟能详的一个网络流行用语,最初指的是网民对舆论场曝光的八卦热点事件表示出较大兴趣并给予关注的状态或行为。而随着近年来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表达欲的提升,网民“吃瓜”也逐渐从网络围观升级至下场跟帖评论、主动参与或发起话题,成为助推舆情扩散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网络“吃瓜”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本文以近期热度较高的西南科技大学“馄饨阿姨”事件(下称“馄饨阿姨”事件)为例,分析当下“吃瓜”舆论场的特征,研判网络现象背后的舆情风险,以供参考。

舆情事件

10月24日,一则“西南科技大学学生与摊贩冲突”事件受到网民关注。相关信息显示,网络发帖人赵某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10月20日下午,赵某与校外馄饨摊主马某因打包馄饨中疑似有异物一事发生冲突,马某态度蛮横还多次口出恶言,如称该女生是“黑社会”,叫嚣“就欺负你怎么了,我女儿都不敢这么跟我讲话”“我是学校退休人员,在学校里有人”等。在争执中,马某还向赵某和一同前去“维权”的同学们泼热汤。随后,赵某将事件经过发到校园墙。10月22日17时许,知悉此事的马某委托该校一名男同学代笔发长文进行反击,称赵某说法不实,双方争执系因一个馄饨破皮而起,自己当时已经表达了歉意并表示可以免单,但赵某依旧不依不饶,召集一群人以馄饨不干净为由闹事。马某丈夫出来阻止,因担心他刚做完脑部手术,马某用热汤吓唬对方,但没有真泼。

此事本是一起非常微小的纠纷事件,因双方在网络“小作文”各执一词,迅速引发网民关注,相关话题随之冲上微博热搜榜。在舆论观点站队中,有网民从食品安全维权层面支持女生,认为“消费者表达不满意都不可以”“这老人写得也太美化自己了,抑郁症都出来了”;支持馄饨摊主的网民则质疑女生掐头去尾放视频,有误导舆论之嫌。也有部分网民建议保持冷静克制,还有网民针对帖文中的诸多细节调侃称:“大学生的小作文太多形容词,加工很明显,阿姨小作文加工痕迹相对轻一点。日常小事因网络更‘精彩’”。

10月25日,更多网民以“知情者”身份下场,并晒出聊天截图和现场视频讲述细节。有网民称,自己就是陪同赵某前去的同学之一,但其实两人不熟。另有目击者表示“女生一直在理论没有爆粗,阿姨却骂得不堪入耳”。这一阶段,网民的“瓜料”越吃越多,观点也更纷杂:有网民攻击西南科技大学是“野鸡大学”,质疑“该校学生素质堪忧”;有网民关联广州“地铁偷拍”事件,称“上次警方调解完之后,现场好好的回头就写小作文的那个人就是四川某大学的”。网民还爆料称事发后赵某的辅导员被叫到了派出所,学校让女生将视频删除,让她不要再闹了,否则就取消女生的奖学金和入党积极分子资格。

舆情不断升温,还吸引了主流媒体关注报道。10月26日,“@西部决策”、封面新闻等媒体对校方进行采访,西南科技大学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称,“双方没有实质性的冲突也没有赔偿诉求,经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涪城区分局青义派出所调解,双方道歉后签字达成谅解。学校通过走访发现,网上文章并非当事人发布,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属实”。10月24日,双方以均遭遇网暴为由再次报警。涪城分局工作人员表示正在调查,结果会统一答复。四川绵阳市公安局宣传处向媒体表示,此事系普通纠纷,双方并未发生肢体接触。当日舆情热度触顶。此后舆情热度虽回落,但有网民“吃瓜”热情不减,追问:“不是说最后会通报吗,怎么越来越没信了?”“能不能蹲到后续?”

截至11月2日12时,相关事件的舆情信息总量超5.8万条,其中媒体报道超2100篇,视频809个,“#西南科技大学馄饨阿姨事件#”等话题阅读量超6亿。

特征分析

观察上述及类似事件发现,网络“吃瓜”行为大多附着在那些噱头性强、可讨论空间大的热点事件之中,反映的是“吃瓜群众”这一网络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在舆情的曝光、发酵、升级等不同阶段,“吃瓜”行为均对事态走向产生影响。

1. 大众心理刺激网民“吃瓜”热情

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网民之所以乐于吃瓜,主要是源于网民对外部信息的渴求和好奇心驱动,而社会热点事件自带新闻性和讨论度,迎合了大众的窥探欲等某种复杂心理。因此,网民以“吃瓜”这种相对安全的方式获取资讯、参与讨论,个人情感需求得以满足。而便捷、开放的网络传播,也使得信息在各类开放性社交平台中扩散,漫无边际的猜测、天马行空的言论都给“瓜圈”增加了热度,形成全员“吃瓜”热潮。比如在“馄饨阿姨”事件中,涉事双方都写出了声情并茂的“小作文”,挑起了网民的围观热情。网民开始各抒己见,不论是评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看热闹式“吃瓜”,还是批判女生“太矫情”的道德优越式“吃瓜”,或是“一只馄饨引发的闹剧”的事不关己式“吃瓜”,都使得事件迅速聚拢舆论关注,吊起围观网民胃口。

2. 网民花式“吃瓜”推高舆情热度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