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提振新房购买者的信心

从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到近期住建部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有关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多重利好消息频频引发社会关...


从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到近期住建部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有关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多重利好消息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其中,关于房屋预售如何保证交付、存量房利率何时下调、一二线城市限制性购房政策调整等话题受到热议,其中也不乏误读的声音。

对于上述热点话题,带着种种问题,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日前独家对话了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有着“中国保障房之父”称号的孟晓苏,就当前热门的十大房地产话题进行深入解读。

“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在谈及房地产市场时,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适应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宏观层面而言,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又该如何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

一问:“房住不炒”已不再适用当下?

“房住不炒”的定位并没有变化

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现状?

答:房地产市场确实发生重大变化,但不能简单地说“房地产供过于求”,因为都是在限购状态下来看市场。就像是在封了路的路上数车流,在关了门的商场数客流,如何能够反映出真实供求情况呢?我认为,要准确判断房地产市场真实供求关系,就要等到“打开路障”和“商场重新开门”之后。只有放开限制性条件,才能够判断出正常的供求关系。

问:相比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7月24日会议中未提及“房住不炒”,有声音认为这意味着“房住不炒”有了变化?

答:“房住不炒”的定位并没有变化。中央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用来炒的”,既强调了住房的居住属性,也没有否定房产的财富价值属性,要防范的是房产炒卖,要遏制房产投机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房住不炒”出现了一些误读,对它进行过度发挥,至少已经形成了三种错误解读——一是解读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买’的”,限制居民购房;二是解读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卖’的”,限制开发企业卖房;三是解读为“房子是用来租的,不是用来售的”,违背了“租售并举”方针。我认为应当回归本源,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问:限购限贷调整会是更多城市趋势吗?

“因城施策” 另行规定限制性要求

问: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3年上半年,已有百余地方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300次。按照房地产市场现状,有声音认为“一二线城市应全面取消限购限贷”?

答: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限制,一些地方形成“政策合成谬误”和“政策分解谬误”,造成市场信心不足,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效应。“限购”是在房地产过热的时候实行的,现在楼市情况有变化。可以根据“因城施策”要求,在某些城市、某些区段另行规定限制性要求。

三问:系列利好政策何时见效?

“房地产政策调整通常有9个月滞后期”

问:从降利率到降首付再到部分地区放开限购,诸多房产利好政策频频布局之后,楼市反应如何?

答:房地产政策跟其他经济政策的见效时间不一样,要有较长的时间周期。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政策的滞后期一般在9个月左右。

问:当下房地产市场恢复是否仍存在阻力?

答:“楼市经济是信心经济”。现在中央调整房地产政策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并没有落实到位。很多在房地产“过热”时期发布的限制性措施依旧未做调整,这就是房地产市场恢复的最大阻力所在。虽然目前金融部门已推出多项信贷优惠政策,但都是楼市政策中的“非核心政策”,属于辅助性政策。

如何让百姓敢买房,住踏实?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多次被中央提及。近些年来,购房者也同样对化解购房风险、取消公摊面积等呼声较大。如何让老百姓敢买房,住踏实,也同样是提振购房信心的重要一环。

四问:是否应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

“取消公摊是做无用功”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