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交付今天(6月24日),中国新一代破冰科研船“极地”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命名交付,并将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承担科研...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交付今天(6月24日),中国新一代破冰科研船“极地”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命名交付,并将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承担科研任务。
今天交付的“极地”破冰调查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是中国船舶广州国际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科研船。“极地”总长89.95米,宽17.8米,设计速度15海里一小时,能满足无限航区的出航需求。总吨位4600吨,续航能力1.4万海里。一次补充可以保证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中国船舶广州船舶国际副总工程师“极地”总设计师蔡瑞燕:冬季可出航黄海、渤海水域破冰,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测、海水测量和冰区援助,夏季可进行极地和深海调查。“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交付
据了解,船舶交付后,将主要服务于极地海洋、冰、大气等环境的综合调查观测研究任务,具有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极地”号破冰科考船是中国极地科考的大国,近日出坞排水,并将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承担科考任务。
这是一艘由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新一代破冰科研船。“极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着记者一探究竟。
总台记者走进中国船舶广船国际生产基地,看到了破冰科研船的“真面目”:第一印象是船很高兴,整个船身都很红,极地的两个字特别显眼。在这里,记者刚刚赶上了中国船舶技术检验机构——中国船级社对科研船进行了最终的公证、检查和认证,一般是为船制作“身份证”。
交通部中国船级社南沙办公室船长艾子涛:测量船主的尺度,即船长、船宽、船深,相当于船的身份证。
经过科学严谨的测试和计算,“极地”号的身份信息如下:船身近89米,宽17.8米,相当于三个标准篮球场的开始和结束。全球无限航区出航能力,60人,排水5600吨,续航里程2.6万公里,一次补充足以确保全船在海上生活约80天。“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交付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安全中心副主任海洋调查高级工程师张洪欣:冬季主要用于监测黄海和渤海冰,科学调查海洋环境。在其他季节,你可以去深海地区进行科学调查。一年四季都很忙,船的使命和任务都很满。
小而精可以分开一米厚,当初的冰原来是冰
“极地”破冰科研船有哪些技巧和绝招?与之前频频出现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相比,有什么区别?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安全中心副主任海洋调查高级工程师张洪欣:船舶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借鉴了“雪龙”和“雪龙2”的经验,属于小而精、小而精、小而特的设计理念。
地球的两极一年四季都被冰雪覆盖着。科研船在极地冰海行驶时,如果破冰能力不够,即使不远处有宽阔的水域,也只能困在冰里担心。与传统海洋船舶相比,破冰船头部的外壳采用钢板,内部由多个密集型钢构件支撑。为了更好地破冰,船体吃水线的所有部位都用抗碰撞合金加固。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安全中心副主任海洋调查高级工程师张洪欣:我们船的破冰水平已达到PC6水平。它可以切开一米厚的原始冰,然后继续以两节的速度前进。
专家提到了“原冰”的概念,原来海冰也有新旧之分。根据航区冰的年龄、厚度和强度,海冰一般可分为原冰和多年冰。原冰层厚度不超过1.2米,强度相对较低。多年冰有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冰年龄,层冰厚度可达3米以上,海冰强度较大。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安全中心副主任海洋调查高级工程师张洪欣:渤海和黄海属于原冰,完全符合船舶应用场景的要求。
工业化设备智能化研发
“极地”破冰科研船最大的亮点是工业化和智能化。“空-天-海-冰-潜”一体化的科研方法给了科学家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交付
除了传统的科研工具和设备外,“极地”还配备了最新的高科技设备,如无人机、无人机和水下独立机器人。船上的无人机可以从空中俯瞰广阔的水域,立即返回大气、冰和其他数据;无人机可以深入到传统船舶难以到达的地区,为科学家提供更全面的海洋信息;水下独立机器人在深海探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渐开启了海洋深处的奥秘。最重要的是,这些新设备是由中国独立开发和完全定位的。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安全中心副主任海洋调查高级工程师张洪欣:你能看到的主要是我们国内的设备,承担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也是我们国内的设备。
此外,“极地”号的建设过程也是完全自主和高效的。科研船舶合作建设者——中国船舶集团广州船舶国际,20世纪70年代科学调查船舶建设,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完成和交付过多艘船舶的造船企业。广州船舶国际自2023年11月6日开通第一个总部吊装以来,仅23天就实现了主船体的形成。全船7个总部按计划实现总部,55天码头周期是整个项目团队努力的结果。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安全中心副主任海洋调查高级工程师张洪欣:工业化的优势是独立可控,大大缩短了生产安装周期。
冰下测试是“极地”科学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此外,“极地”还配备了更精细的设备和新的传感器,可以进行更详细的科学观察。“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交付
我国极地探索装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
极地和海底是人类探索海洋的前沿。近年来,以极地科研船为代表的极地装备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研船进入了“质量”和“数量”的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2010年至2022年,中国新建海洋科研船总数超过30艘,出现了大量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船。
其中,可用于极地科学考试的极地科学考试破冰船“雪龙2”号,包括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头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学考试破冰船;“中山大学”号是中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学考试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学考试实习船。截至目前,2019年交付的“雪龙2”号已成功完成中国南北极科学考试任务数次;“中山大学”号于2021年交付并正式投入使用,执行科学考试任务;2024年刚刚进行排水测试的“极地”号将投入新一轮科学考试任务。
中国船舶集团排名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极地”破冰科研船总设计师张福民:“极地”破冰科研船建成后,意义在于我国将包括南北两极在内的整个冰区科研体系完全系统化,即我国独立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平台,有利于我国未来海底、深海和极地海洋科技发展的需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