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了17000集

原标题:[解局]明星是否偷漏税?背后藏着大问题大热的新闻当然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明星是否用签订“阴阳合同”的...


  原标题:[解局]明星是否偷漏税?背后藏着大问题

当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了17000集

  大热的新闻当然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明星是否用签订“阴阳合同”的方式进行偷漏税。

  最新的进展是,下午时分,国家税务总局责成江苏等地税务机关调查核实有关影视从业人员“阴阳合同”涉税问题;晚间时分,有媒体称采访到了范冰冰工作室,文中,工作室称从未通过“阴阳合同”方式签约,接下来会全力配合相关部门依法核查。

  是否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税务监管,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技术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结论,不妨等子弹飞一飞。但其实此次热点事件背后,真正的大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当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了17000集

  片酬

  无论是否有通过“阴阳合同”方式签约的事实,其实背后无非是明星天价片酬的老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正是因为涉及到过高片酬带来的税务问题,才有可能通过两份合同的方式签订合约——一份用来对外报账,一份用来真正收益。

  不过,在行业不规范的背后,除了“阴阳合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种操作方式。

  比如在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注册公司(如此前明星扎堆的霍尔果斯),比如要求制作公司承担税费,甚至知名演员还可以参股,以投资方的身份获取更大额度的回报。

  当然,也有评论称“阴阳合同”背后可能涉及洗钱,那是另外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专业机构调查。

  那么,一线明星的片酬到底有多高呢?

  这次新闻的调查结果还没出,先不说。上次引发热议的是电视剧《如懿传》,两名主演的薪酬高达1.5亿元。此前岛文也曾引用过一位资深经纪人的消息,目前圈内演员片酬贫富悬殊巨大,一些一线演员片酬近亿,而一般新人三个月的打包价则为15万。

  明星演员的薪酬达到电视剧或者电视综艺预算开销的70%,已是如今广电行业的家常便饭。甚至,一些演员会相互攀比片酬,签约时提前找人从片方那里打听搭档的酬劳,然后坐地起价。

  以电视剧为例,演员圈内有句行话:“要么看戏,要么看钱”,不少影视剧质量差,没有内容优势,一味依赖明星。很多电视台、视频网站等根本不重视影视项目的剧本、制作和定位,只关注明星阵容,如果有某当红明星参与的剧目,就提高购剧价格。这样一来,片酬自然被提高。

  坦白讲,如果均是市场导向,一切合法,大家也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其中有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相信在此间的发达资讯手段下,民众应该较难接受,中国也不是没有明星因为偷漏税被处罚甚至坐牢。

  但当热闹的新闻热度退减,总有一些真问题留待解决——比如高片酬对于整体行业的影响。事实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看来,每次类似的新闻出来,背后暴露出的都是我国文化娱乐产业不平衡不充分、畸形发展的问题。

当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了17000集

  失衡

  高片酬对于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三分之二以上的制作成本都用来给明星付了片酬,那么粗制滥造的问题就很难避免。同时,高片酬带来的“压力传导”,可能会引向“收视率造假”——只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大制作剧集和综艺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只有收视率高了才能得到更多播放,为下一部剧拉来更多资金,形成循环。

  天价片酬最终需要支付,作为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广告交易的“通用货币”,收视率可直接影响电视剧的身价和排期、电视台的收益、广告商的利润,重要性非同小可。收视率造假就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会有“高价片酬-收视率造假”这样的链条存在?

  在孙佳山看来,其实这种乱象背后,是广电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比如,我们其实每年有大量电视剧根本播不出来。在中国电视剧产量见顶的2012年,当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了17000集,但我国现有的频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只能容纳8000集左右;2013年,全国共播出616部电视剧,其中首播新剧仅为266部,只占黄金段播出总量的43%。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格局下,大部分年份,国内新拍摄的电视剧,有一半甚至更多,根本没有播出的机会。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