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年轻作家同样也赶上了这个时代的“新媒体”,他们在文学网站上写作,读者能在手机端阅读,加上影视公司对IP的重视和投入,让这些作品和作者被更多人知晓,...
金庸丧礼
前来排队等着吊唁的人们
“大侠再见,桃花岛永远是你的家。”
“感谢您用武侠精神,教我们懂得什么是中国人的正义。”
“18年前读到了您的书,人生从此多了光彩,您永远在我的心中。”……
这些真挚的文字,是全国书迷留在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里的。
昨天下午4点,位于香港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设置吊唁册,接受公众作最后致意。
昨天上午10点,钱报记者赶到香港文化博物馆时发现,这里已有不少书迷在“铁马”拦出的吊唁处排队区,排起了长队。
排在队伍第一个的张威达,是香港人,80后,他一早就到了。“来是出于对金庸先生的敬意。我是做编剧、导演的,我的师父会去私人告别会,我就想来这里看看。”
一位从福建赶过来的书迷,已近中年。他告诉记者,之前在网上看到这里有吊唁仪式,一早就赶来了,没想到吊唁仪式改到了下午4点开始。
金庸馆外,是一幅幅以金庸小说人物为主题创作的水墨漫画。有人在《书剑恩仇录》的香香公主旁边,悄悄留下自己画的小幅漫画,以寄哀思——“金庸老师,笑傲浮生”,寥寥数笔,也看得出这位作者的心意。
在吊唁现场可以看到,来排队的人,香港本地以老年人居多,有几位阿婆阿公甚至自带了小凳子。而从内地赶来吊唁的金庸迷,则以80后居多,很多人都是深受武侠剧的影响。
而在来金庸馆的路上,开出租车的司机大哥曾感慨了一句,“现在香港年轻人读金庸的越来越少了,不如内地的年轻人多。”
昨天的金庸馆,依旧是整个香港文化博物馆里人最多的地方。
金庸馆于2017年3月1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开馆。当时,汪明荃[微博]、郑少秋、张纪中[微博]、陈芷菁[微博]等人均来捧场。馆内展示着早期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珍贵手稿、照片及小说改编的电影海报、电视剧主题曲唱片等——
比如1983年《射雕英雄传》电视剧主题曲的录音带,由顾嘉辉作曲,黄霑和邓伟雄填词,罗文、甄妮主唱,是金庸迷心中最经典的金庸主题曲之一;
还有王司马和云君分别为《书剑恩仇录》和《神雕侠侣》作的插画,一下子把人拉回记忆深处,仿佛又走进金大侠笔下那个刀光剑影的江湖年代。
来参观的人,年龄层从10多岁到50多岁都有。有人久久在“金庸的武侠世界”幕墙前驻留,也有小学生饶有兴味地在触屏区翻看着李若彤和刘亦菲[微博]扮演的小龙女。
在“金庸馆”出口处,工作人员设立一个留言台,备有纸笔,参观者可以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再钉在墙上。
虽简单,却真挚。
于是,我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金庸武侠书迷,在这一小方天地里表达了自己的缅怀和敬意。有香港的,有深圳的,有舟山的,还有写英文的……
跟着妈妈来参观的两位小学生,也认真地拿起笔,想写点什么,“没有看过他的书,但是听说金庸爷爷很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看看。”
据了解,吊唁处除首日下午开放,其余日期与博物馆的开放时间相同。11月12日至30日期间,平日从上午10点至下午6点,周末是上午10点至晚上7点,逢周二休馆。
吊唁处会派发纪念册。这本纪念册共27页,载有金庸的生平、小说里的金句名言,还有他的小说手稿等。封面是“看破放下自在”,打开第一页,在黑白云彩的背景上,是金庸《神雕侠侣》里的名句: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馆方未透露纪念册数量,强调送完即止。
后金庸时代
武侠江湖何在
金庸先生逝世后,网络上有不少声音,在惜叹江湖的落幕,认为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巅峰时代,已经终结。
大侠远去,真的把江湖都带走了吗?后金庸时代,金庸的武侠会如何影响当下文学的创作?
在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夏烈看来,其实金庸的遗产正在浩浩荡荡的网络文学里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转化。
大量的中国网络作家,尤其是男作家,都公开承认他们继承和吸收了金庸、古龙、黄易这一代武侠小说的影响。
以75后、80初为代表的网络武侠作家,曾在2000年前后大量涌现,后来,又同时转向玄幻小说的写作。到今天,网络小说发展20年,读者最多、传播力最广的一个门类就是玄幻小说,这些作家中的不少人都讲到过金庸对他们的影响。
比如猫腻,他的作品《将夜》就是一个典型的武侠玄幻,网剧最近正在播出。烽火戏诸侯,杭州的一位网文大神,刚刚完成的一部作品《雪中悍刀行》,也是典型的武侠加玄幻,用武侠的套路再现武侠的精神。
另一方面,中国小说的古往今来,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有一以贯之的“中华性”,讲的都是东方美学趣味,儒释道、侠客梦,这些是不曾改变的。为什么金庸去世,在线上线下都引起声势浩大的全民化悼念风潮,因为他的作品,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和金庸的综合素养很高分不开,他不仅对旧文化进行转化,还借鉴了新文学,他是一个打通东西古今的文化人。这也给当下的年轻写作者一种震撼和启示:不能看低武侠、言情,关键是如何通过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去传达中国人的价值观、美学神韵。
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更了解传统,要按照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去传达价值观,这样对老百姓的感动、感触,才是最广泛的。
另外,金庸赶上了他那个时代的“新媒体”: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又被影视翻拍。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年轻作家同样也赶上了这个时代的“新媒体”,他们在文学网站上写作,读者能在手机端阅读,加上影视公司对IP的重视和投入,让这些作品和作者被更多人知晓,这一切都与金庸一脉相承。(通讯员/杨琳惜 记者/马黎)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晨曦时尚网感谢大家的支持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