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对谢晋1980年代的“三部曲”感到陌生

今年11月21日,是中国电影导演谢晋诞辰(1923-2008)100周年。 作为影坛代表性人物、人民艺术家,谢晋从影60年间,曾...


今年11月21日,是中国电影导演谢晋诞辰(1923-2008)100周年。

作为影坛代表性人物、人民艺术家,谢晋从影60年间,曾执导《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等经典电影,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在2018年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晋是入选共和国百名“改革先锋”的唯一的电影导演。

他关注民族命运,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谢晋

作为海派电影的旗手,谢晋从事电影的起点正处于一个大时代的划分期间。1948年,谢晋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毕业。如果从那时算起,到2008年遽然谢世,其电影生涯恰是一整个甲子。横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文革”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他以年过半百之龄,和第五代导演同台竞技,“反思三部曲”不仅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更是调动起全民的观影热情,践行了他那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所体现出的人民情怀。即便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他执导的《鸦片战争》,也以其时1亿元的投资,开创了中国式大片的先河。

《鸦片战争》剧照

谢晋曾说:“在创作中,我就是凭感情,每一次都把自己烧进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他的后辈,上影厂导演武珍年曾追随谢晋,在《高山下的花环》等片中担任副导演。她就认为跟在谢晋的后面,“不喜欢电影的人也会被他的激情感染,不得不热爱这份事业。”

《高山下的花环》海报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是学术界公认的谢晋研究的权威专家。在此次澎湃新闻纪念谢晋诞辰百年的专题中,全面回顾了电影《芙蓉镇》的创作原委:作家古华的小说《芙蓉镇》,曾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上影厂能在一众竞争者中争取到剧本的改编权,凭借的正是“谢晋这块金字招牌”。

纵有众多美誉在前,导演本人并不固步自封。《芙蓉镇》开拍前,他特意将当时小说界、批评界比较冒尖的阿城、李陀等人请到长沙开“神仙会”,就是想跟当时的前卫文艺思潮进行一场对话。与会者畅言无忌,有些意见尽管尖锐刺耳,在谢晋那里也是本着兼听则明的态度,从善如流。更为可贵的是,谢晋那时就具备了不将电影推广的视域仅局限在国内,要做国际发行,让大银幕上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前瞻意识。

《芙蓉镇》剧照

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一生痴迷中国电影,堪为近几十年来“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与中国电影结缘,便是在上世纪70年代来华留学时,谢晋电影带给他的震撼与思考。在南京一个露天的篮球场上观摩《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早已被他一说再说。“我当时觉得这个导演肯定看了很多好莱坞的经典电影,也对苏联电影和欧洲的情节剧有相当的了解,在电影中他把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非常好。《红色娘子军》有着经典情节剧的审美感。”

《红色娘子军》海报

作为一名西方人,马可·穆勒的视角,为我们理解谢晋电影为何也能在西方观众中引发强烈的共鸣提供了注脚:“谢晋忠于自己的道德概念和审美感。不管是在哪个时代,他的电影都是在描写时代中的人,那些男人和女人,那些受苦受难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为什么西方人能理解这些内容,并被它们所感动?难道他们流泪是为了中国的某个时代?当然不是,他们是对弱者产生了同情,是为那些心地善良的小人物所感动。这就是人性,不管东方和西方,人性是相通的。因此谢晋的这些影片才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理解。”

谢晋生前曾说过,“如果我走了十年、二十年大家还会说起谢晋曾经拍过的影片,我这一生就无憾了。”今天重提谢晋电影,在澎湃新闻记者此次专题报道的调研与采写中,不无遗憾地发现当下的年轻一代在提及谢晋和他的电影时,所表露出的隔膜与生疏。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