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以多种形式吸纳人才

北影节促进优秀的中外电影流动、达成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本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统筹/满羿  刘江华

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 关注北京文化论坛

北京文化新事儿之交流

2023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导演陈哲艺作为展映影片《花路阿朱妈》的监制,受邀参加,他的新片《燃冬》随后在中国公映,并取得不错的票房。2020年8月,电影《波斯语课》在北影节亚洲首映,一票难求,2021年3月在全国公映,最终收获了3600多万的票房。

在北影节“北京展映”策展人沙丹看来,“北影节促进了电影产业的交流,不是放几场电影那么简单。

因为这个平台,优秀的中外电影形成了流动,连接了国际和国内,达成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从选片到放映将近30个流程

影迷们都知道北京国际电影节那句诚挚的邀约——“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作为北影节“北京展映”的策展人,为了这个不变的承诺,沙丹和团队每年都是历尽辛苦,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长。从2015年至今,沙丹亲眼见证了北影节的“朋友圈”越来越壮大,也从“北京展映”单元影迷抢票的热情中,感受到欣慰与动力。

“选片人”是在银幕和北影节促进优秀的中外电影流动、达成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观众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北影节“北京展映”的影片都是选片人层层筛选出来的。他们每年在无数的影片中,进行选择、策划、对接和呈现。片单中有选片人自身的观点和态度,也有他们对于电影节定位以及市场的综合考量。

今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了180余部电影——其中,有100多部影片是由沙丹的团队负责的。选片是海量工作,片子的来源多、范围广。沙丹透露,一部电影从进入选片人视野,到最后实现在北京的放映,将近30个流程:大到版权购买、通关问题,小到字幕、影片物料、片方对于口碑的预期等,“非常繁杂,几个小时都说不完。而且这当中有非常多不可控的因素,每个环节可能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尽管过程艰难,但是身经百战的沙丹每次都是尽力把优秀的电影带给观众,擦亮“北京展映”的金字招牌。多年来,沙丹根据北影节的气质、观众诉求和自己的判断精准寻找目标,“选片要满足于服务产业、服务政策、服务影人、服务观众的要求,而且最难的是,要让一个电影活动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

沙丹举例说,今年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此,北影节策展团队专门策划了特别放映“丝路十年 联想未来:电影亚洲连线”,选择了《璀璨的灰烬》《他的自传》《设局》等十部电影展映。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近几年最重要的一批作品,不少还是爆款。而且,这十部电影中大部分都是跨国合拍的电影,比如《花路阿朱妈》是新加坡和韩国合拍,《家庭负担》由也门、苏丹和沙特阿拉伯合拍,《对鱼的布道》则由阿塞拜疆、土耳其等合拍。“这些电影其实是整合了亚洲电影力量,也是对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主张最好的展示。”

北影节是推手式的电影节把电影推到大众视野之中

在沙丹看来,北京国际电影节不同于一些表彰式的电影节,它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推手式电影节”,“在北影节上放映的很多电影并不为观众所知道,甚至还没有发行。通过北影节这个平台释放出来之后,推到了大众视野当中,实现了把电影带给观众。”

北影节的“推手”作用,也让自己的“朋友圈”不断扩大。2021年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由巩俐担任,沙丹于是将导演娄烨和巩俐当时的新作《兰心大剧院》“邀请”到了北影节,并升级为电影节的闭幕电影。到了10月份,影片在全国公映,“《兰心大剧院》在电影节释放了口碑,被大家熟悉,形成一票难求的现象,极大助力了影片的最终上映,使其顺利地进入到电影市场。该片下线以后,还签到了电影资料馆,在艺术影院进行长线放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国际电影节到电影发行市场发行再到二轮市场长线放映的‘三位一体式’的链条。电影节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龙头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