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举办“不孤独的社区”吐槽大会 社区工作

上海政务...


原标题:“不做,最多是无能;做了,可能找麻烦”?

  “上门慰问居民,居民竟然说‘是不是要拍照片,来来来,我们摆个姿势,你们回去好交差’”“举办包汤圆的元宵节活动,预算上写清多少人参加、买几斤面粉、几斤馅儿、一共多少钱,甚至还规定每个参与活动的人只能吃两个汤圆”……这是一群来自静安区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在台上的公开吐槽,台下坐着的是上海市与静安区民政局的负责人。

  日前,静安区民政局与静安区居委会工作研究会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不孤独的社区”吐槽大会,请来社区工作者,让他们讲讲工作中的烦恼、不顺心和看不惯的那些事。

  “搞活动要摆拍照片?”

  老社工助新社工解开心结

  先上台的是临汾路街道场中路1011弄居委会社工张雅璐。小张看上去柔柔弱弱,可她却告诉大家别被自己外表欺骗,她强身健体还“皮厚”,这些可是社工的标配。

  她说,由于所在社区是多层楼小区,有些弱势人群上下楼很吃力,所以不管是家里水电煤坏了,还是没米下锅,他们都找居委会。如今,居委会姑娘们练就了一身好本事,拎油扛米一口气上六楼。小张还说自己已从妈妈的“小心肝”变成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我们社工常‘扫楼’——上门进行陌生拜访。如今,在子女、电视、警宣片的反复提醒下,老年居民警惕性非常高,他们觉得陌生人就是骗子。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是‘不对眼,不接触,不沟通’。我去扫楼,有时候居民明明在家却不开门。有一次,我敲了半天,里面没有动静,我准备走了,门开了一条小缝,一个阿婆的声音说‘家里没人’。我当时又好气又好笑。我们又不是坏人,老年居民怎么和我们距离感这么强?”

  刚工作8个月的90后朱佳莹,是江宁路街道党建服务中心的社工,她吐槽对“搞活动摆拍”的困惑。她说,有次到居民党员家中慰问,我问这位爷叔“生活怎么样、身体情况好吗?”。我话还没说完,爷叔就开口了:“是不是要拍照片?来来来,我们摆个姿势,你们回去好交差。我懂的呀,这是你们的任务。”当场,我觉得好尴尬。

  不过,在工作了10年的天目西路街道铁新居委会社工秦殷其看来,两位年轻社工的困惑,都不是事儿!

  作为过来人,他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老人不肯开门、居民不理解,说到底还是有“陌生感”。有经验的老主任曾告诉他,做好社区工作要用好“人情储蓄罐”。“人在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下,有戒心是正常的,我们要多调研、多走访。当和居民聊过天、认识了,他们的态度自然会转化,如果能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大部分人都会配合,因为大部分人是记情的。只要帮他们实现一点点愿望,‘人情储蓄罐’就会越装越满,做居民工作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对于摆拍,他认为可以“正面理解”:居民肯和我们社区工作者摆拍,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如果我们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群众基础很差,谁和我们拍照?另外,搞活动要拍照、写简讯,但留下痕迹的同时也要把居民的情况记在心头,以后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每人只能吃两个汤圆?”

  居委会经费需更好用之于民

  最后上台的大宁路街道宝华居委会社区工作者王绣,则吐槽一个敏感问题——居委会经费的使用规定。

  她说,大家都说现在居委会经费很充裕,每年都有20万左右。按理说,小区活动应更契合居民需求,参加各类社区活动或议事的居民范围更广才对,但我看,很多居委会活动依然是老面孔参加,吸引不了新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搞一些有质量、新颖的活动,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

  她举了个例子:每到元宵节,为了打造熟人社区,增进邻里关系,提升居民归属感,居委会总会搞个自己包汤圆的元宵节活动。每年搞这个活动,社区干部就会头疼。因为按规定,预算上要写清多少人参加、买几斤糯米粉、几斤馅儿、一共多少钱。王绣说遇到这样的活动,“最稳妥”的做法是先联系好来参加的居民。人数固定了,用钱自然不会超;但如果限定到场人数,又与搞活动的初衷相违背。“我们搞活动,不就是想让更多居民来感受和体验不一样的社区氛围吗?”

  王绣的话引起不少社工的共鸣。这样刻板的规定,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居委会服务居民可以支配的钱多了,但一些居委会用钱却不积极,社工中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做,我最多就是无能;可是做了,我可能会犯错、自找麻烦!’”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