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数字报

时值岁末,许多人会想看跨年晚会,而一台优质的新年戏曲晚会相信也是众多戏迷心中的“白月光”。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的《2024山西新年戏曲晚会》就是一台让观众心心念念的晚会,...


  时值岁末,许多人会想看跨年晚会,而一台优质的新年戏曲晚会相信也是众多戏迷心中的“白月光”。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的《2024山西新年戏曲晚会》就是一台让观众心心念念的晚会,本月底它将与广大戏迷朋友们见面。
  “晚会计划这个月月底在山西大剧院录制,12月31日晚黄金时段通过山西卫视、学习强国等平台台网联动播出。”正在为这台晚会忙前忙后的白燕升将晚会的具体播出时间告诉了山西晚报记者,说话时他的脸上满是喜悦之情,对戏曲长久的热爱溢于言表。
  曾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制作人的白燕升,因其扎实的戏曲文化功底和稳重大气、真诚自然的主持风格被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近年来,因《走进大戏台》与山西深度结缘的白燕升,在带领其团队和山西卫视合作打造了《伶人王中王》,并整体入编山西传媒学院后,更为山西人所熟知。如今,白燕升已成为山西传媒学院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艺术学部部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旅游形象大使,说这位“燕赵之子”是山西人仿佛更贴切。
  白燕升,与央视结缘二十年,同香港卫视合作三年,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策划主持数十档节目。尤其在戏曲传播传承的路上,他一直坚持着。今年5月18日至24日,由白燕升策划打造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七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635亿人次,并带动戏曲相关话题频上热搜,创下了戏曲传播前所未有的记录;7月22日至28日,其团队打造的《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在长治滨湖文旅服务中心太行厅连续七天直播,在线观众达1.75亿人次,刷新了两个月前在高平创下的记录……在与戏剧结缘的第32个年头,白燕升依然有着满腔热情,带领着80、90后的团队成员,在为戏剧注入新活力、新思维,并为此而全力奔忙和倾心付出。
  在《2024山西新年戏曲晚会》即将上演之际,山西晚报记者对话白燕升,听他讲戏、说戏、谈戏。
  全国各剧种名家齐聚太原 奉献一台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晚会  山西晚报:《2024山西新年戏曲晚会》现在进行到什么阶段了?
  白燕升: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12月26日晚将在山西大剧院录制。节目和演员目前已基本确定,但元旦前后正是全国各院团演出高峰季,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临时变化。无论如何,我们会尽最大努力邀请包括本省艺术家在内的全国各剧种名家齐聚太原,为观众奉献一台有品位、有品质、有格调的晚会。
  山西晚报:目前能确定的剧种和演员有哪些?
  白燕升:这台晚会是一台面向全国的晚会。我们邀请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河北梆子、眉户、婺剧等全国各剧种名家和青年领军人物,带来各自拿手好戏。其中包括深受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京剧明星艺术家王珮瑜、评剧名家曾昭娟、河北梆子名家王英会、越剧名家蔡浙飞等等。同时,我们积极创新表演形式,策划了山西四大梆子名家合演《大登殿》,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此外,在演出最后,我们还创作了原创戏歌《表里山河涌春潮》,邀请京剧名家李胜素、女高音歌唱家么红首次跨界合作,以“京剧+美声”交响的形式,表达我们对山西未来的美好期望。
  山西晚报:这台晚会的亮点有哪些?看点又有哪些?
  白燕升:整场晚会立足山西,集合了山西四大梆子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力争呈现山西戏曲薪火相传的蓬勃景象。比如开场第一个节目,就囊括了近二十位山西各剧种优秀青年演员,为观众带来各种武戏精粹和戏曲绝活儿表演。如果加上助演和伴舞演员,演出团队将达五十多人,可谓是群英荟萃、花团锦簇。另外,一百期《梨园记忆》也已经制作完成,将在晚会中以视频集锦的方式向观众汇报。除了山西的戏、山西的人,晚会中当然少不了山西的景。我们延续了去年的“听戏观景话三晋”板块,将打破剧场空间束缚,以“情景讲述+戏曲表演”的方式,把鹳雀楼、雁门关等景点与相关戏曲故事相结合,把内外景相结合,向全国观众深入推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展示“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魅力。
  在某种程度上戏曲的传播比传承显得更为迫切  山西晚报:看戏是一门学问,戏曲的传播也是一门学问。您多年从事戏曲传播,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白燕升:从事戏曲传播多年,我有一个深刻感受,那就是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戏曲传播与戏曲传承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传播比传承显得更为迫切。
  传承主要是与戏曲人自身相关,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学习继承;传播则强调了戏曲与市场、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记得我刚进央视工作的时候,一位前辈主持人曾和我说,一定要明白观演关系的状态,“演出不只是自己的事,观众也在和你一起完成。当你眼睛看着镜头,心里要想到你最爱的亲人,真心去体会所感所悟,迅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相信你,这样就成功了一半”。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并且越来越觉得无论是主持,还是戏曲,又或者其他关于“人”的文化艺术,都必须要关注观众、赢得观众,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历史上诗歌、小说、戏剧等繁盛的时期,大都是因为外行人对它感兴趣,为它赢得了广泛受众群体,才使其有了长久生命力。戏曲当然也是如此,假如说全国有1%的人是忠实戏迷,如果我们在留住这1%的基础上,通过传播从另外的99%中再吸引1%、2%甚至更多的人成为戏迷,那么我相信戏曲生存发展的基础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怎么吸引另外的1%、2%呢?只有靠传播。
  山西晚报:这些年来,您一直在为戏曲传播努力着。
  白燕升:是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呼吁重视戏曲传播,也一直在坚持从事戏曲传播。
  其实戏曲传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过去,戏曲名角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在的“流量明星”,所到之处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上至富商权贵、下至贩夫走卒竞相追捧。但即使如此,像梅兰芳这样的大角儿仍然很重视传播,尤其是面向外行人的普及传播。梅兰芳三次访日、一次访美、一次访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大加速了戏曲海外传播进程。当前戏曲界也不乏注重传播且取得较好反响的明星艺术家。比如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她在梅兰芳访美85年后,也来到美国,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白蛇传》和《锁麟囊》,门票在开演前3天就已经售罄,能容纳25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还有京剧余派老生王珮瑜,她打破常规上电视综艺节目、在全国各地举办“清音会”,不仅让自己成为倍受年轻人喜爱的明星艺术家,更带动许多喜欢她的年轻人认识和喜欢京剧。但放眼整个戏曲界,像张火丁、王珮瑜这样注重传播并且懂得传播的艺术家还是太少太少了。所以我一直呼吁,戏曲传承必须要和传播结合起来,在和谐生动的观演关系下,实现传承与传播的互动互促。我真的希望所有剧种所有演员都能提高传播意识,每个人都做好戏曲的代言人。希望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多多支持,不仅做戏曲的爱好者,更要做戏曲的传播者。
  山西晚报:网络直播是您尝试的新的传播方式?
  白燕升:今年5月18日至24日,由高平市人民政府、山西传媒学院共同主办,我和团队策划执行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在山西高平举办,通过四十余家网络平台全网直播,七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635亿人次,平均每天都有2300多万人次观看量,在戏曲传播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1000座位的剧场,场场满座,要演两万多场,才能达到这个传播影响力。这就是现代传播的效果。戏曲艺术家一定要认识到现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学会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联姻。这样不仅可以激活戏曲资源,还可以带动文旅事业良性发展。
  如果不关心呵护青年演员戏曲的未来从何谈起  山西晚报:这些年,您还一直在呼吁关心呵护青年演员,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呢?
  白燕升:戏曲的传承传播发展,是靠一代代演员支撑起来的。如果不关心呵护青年演员,让他们没有了出路,戏曲的未来从何谈起?现在有一些现实问题制约了年轻人的成长,我们不应该回避。许多剧团特别是基层剧团的青年演员排戏难、出头难,有些剧团不注重培养剧团的“四梁八柱”,只把年轻人当“底包”,不给他们成长冒尖的机会。我和团队策划举办的每次比赛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的青年演员我们十分看好,但团里以各种理由不批准假期,不允许他们参赛;有的演员克服种种困难来参赛,但团里不给支持,没有服装、没有助演,只能孤军奋战。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剧团和演员、“角儿”与普通演员不应该是隶属和附庸的关系,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搭档、相互成就的关系。剧团培养演员,演员回报剧团;普通演员烘托“角儿”,“角儿”也带动回报普通演员,这样才能凝聚起来,让集体和个人都得到健康发展。
  山西晚报:您觉得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白燕升:要解决青年演员面临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发自内心地重视、关心和共同努力。一方面,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作为戏曲传承传播发展“第一责任人”,要守土有责,用心用情演好每一出戏,展示出年轻人、戏曲人应有的精气神,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唱衰自己。另一方面,无论是行业领导、剧团领导、老师前辈,或是普通戏迷,全社会都应当给年轻人更多关心呵护,更多宽容,为他们保驾护航。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采取各种切实行动关注和改善青年演员的待遇和发展环境,比如实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举办“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等等。就在前一段时间,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还广泛深入基层,调研基层戏曲院团发展情况。这些都让年轻演员看到了希望。
  山西晚报:让年轻演员看到希望,才能有更好的戏曲传承。而传承也需要与创新联系起来,您怎么看待戏曲创新呢?
  白燕升:戏曲当然应该创新,但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创新也好、继承也罢,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百年前的创新,成了今天的传统;同样,今天的创新,不用过一百年,可能五十年后就成了传统。今天的演员要传承、要创新,一定要首先向前辈大家虚心学习,认真领悟他们的艺术精髓。尤其是年轻演员,不仅要向本流派的老师学习,也要向其他流派学习;不仅要向本剧种的老师学习,也要善于借鉴学习其他剧种;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也要有深入的理论思考。
  山西晚报:在戏曲传播上,怎样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白燕升:要实现好的传播,首先要有好的内容,内容为王。戏曲里面有许多的宝藏,一些剧种、一些剧目、一些演员,并不是因为他不好你不知道,而是因为你没有接触才不知道他的好。所以我一直坚持要引导观众,而不能迎合观众,要带着观众去发现、了解他不知道的好戏好角,而不是一味投观众所好去制造审美疲劳。其次,传播的形式也很重要。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比如我们打造的全国戏曲名家竞技节目《伶人王中王》,就首开中国戏曲名家竞技的先河,让他们放下过往荣誉,以普通演员的身份重返竞技场。此外,传播的途径也很重要。随着近年网络直播的流行,我们率先尝试融媒体大直播的方式,借助主流直播平台的影响力,助推戏曲破圈。去年,我带领团队打造的《戏腔戏调——戏说新语美妙夜》戏曲直播大秀,许多“90后”“00后”甚至“10后”因为这个活动首次接触戏曲,纷纷留言“被戏曲艺术折服”。
  山西晚报:戏曲传播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白燕升:是的,要做好戏曲传播,需要全行业所有剧种所有剧团所有演员共同参与,需要各个地区各个媒体广泛支持,更需要广大戏迷观众的参与。还是那句话,人人都可以是也应该是戏曲的代言人。
  坚持不懈、主动作为把戏曲传承传播进行到底  山西晚报:您怎样看待山西戏曲?
  白燕升:山西是个戏曲大省,剧种数量全国第一,获梅花奖的演员人次全国第一,戏曲文物资源全国第一。但山西不是戏曲强省,剧种多而不强,能跻身全国一线阵营、顶尖阵营的演员不多,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曲品牌活动。总而言之是有亮点但不突出,有特色但不鲜明,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文化产业胜势。在一定程度上,这不只是山西的问题,也是许多地方普遍面临的问题。
  山西晚报:您对改变这些有想法吗?
  白燕升:说到对山西戏曲和山西文旅,我有三个建议。
  一是优化院团管理机制,守好文艺阵地。文化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保驾护航。近年来,许多院团都“被改革”,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提升文艺院团的活力和竞争力,但在具体执行中,却让一些院团和演员失去了方向感、归属感。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要从守好文艺阵地的高度出发,关心重视院团,解决院团的实际问题。只有院团在,文艺阵地才在,才能持续地出好戏、出人才、出影响力。
  二是关心爱护青年演员,培养青年领军人才。山西戏曲并不缺乏优秀的青年人才,有的已经在各类赛事上摘金夺银,假以时日,他们就是未来的梅花奖、文华奖得主。但另一方面,排戏难、评奖难、出头难,是困扰这些年轻人的普遍问题,许多人都为此动过转行的念头。因此,我建议出台相应的保护扶持机制,给予青年演员足够的关心扶持,保障他们的生活,提供学习成长成名的机会,夯实山西文化的人才基础。
  三是激活戏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世界再次发现山西》,提出换一种理论“导游”山西,让戏曲成为山西文旅的“红娘”。我的团队打造的一系列活动,就融合了戏曲、非遗、旅游等多种元素,带动了当地文旅火出圈,这就是戏曲+文旅+直播的效果。我还一直在酝酿一档融媒体节目《听戏、观景、话三晋》,以戏曲为媒,介绍山西文化,推介山西旅游。比如在运城永济普救寺,讲述《西厢记》的故事,欣赏各个剧种唱《红娘》;在藏山讲述《赵氏孤儿》的故事,听各个剧种唱《程婴救孤》。我真心希望,这个节目能够早日落地。也希望每个城市都能珍惜、用好戏曲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戏曲文化品牌,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山西晚报:您和您的团队接下来有何计划?
  白燕升:目前重中之中是打造好《2024山西新年戏曲晚会》。寒假期间,我还将带领团队重点打造《2024沈阳春节戏曲晚会》。明年,我和团队将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支持下实施“晋梅计划——山西戏曲青年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山西戏曲青年拔尖人才。此外,还将继续打造青年演员比赛,四个直播项目已经排上日程。总之,我将带领团队坚持不懈、主动作为,把戏曲传承传播进行到底,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