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公映版和早期版本有些区别

“讲故事是我的职业,我就是个职业的说书人。”...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自9月28日正式公映以来,由张艺谋执导的犯罪警匪片《坚如磐石》票房已经突破7亿元,在一众中秋+国庆档影片中遥遥领先。值得一提的是,《坚如磐石》是张艺谋继年初春节档《满江红》之后,今年上映的第二部影片。两部影片的票房总计已经超过50亿,超越了张艺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拍影片票房的总和。

《坚如磐石》海报

过往,作为第五代导演的翘楚,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张艺谋,虽然在电影票房上鲜有失手,却也一直背负着“重形式,轻内容”的风评诟病。即便在今次《坚如磐石》的全球首映礼上,他本人也坦言,自己在早期的电影创作中,比较强调视觉语言,到了中后期,开始有意补上另外一门课。“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但是电影更重要的是抒发感情,讲好故事,这是两条线,必须并驾齐驱。在视觉强的同时,还要故事强,人物强,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

已经73岁高龄的张艺谋在几年间,迎来了个人电影创作的“第二春”。且自2020年的《一秒钟》后,围绕张艺谋电影的风评明显开始出现改观。尤其到近三年的《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以及当下这部正在热映的《坚如磐石》,“故事”再也不是评价他电影时必须要提到的短板。与此同时,作为《狙击手》《满江红》《坚如磐石》的原创剧本作者和编剧的陈宇,也愈发被人们视作帮助张艺谋补足短板的“那个人”。

公映近一周来,《坚如磐石》已打破中国影史国庆档5项票房纪录:犯罪片档期票房纪录、悬疑片档期票房纪录、悬疑片单日票房纪录、犯罪片单日票房纪录,以及过去三年国庆档悬疑片累计票房纪录。可是,限于这部电影在拍成后延宕四年之久才上映的前前后后,以及关于情节的删减等问题,亦不停在舆论场中发酵——对于如何拿捏该片题材本身的敏感性,观众虽然有所共情,但基于此类题材国产电影的稀缺性和“张艺谋导演作品”的标识性,观众显然对它寄望更高,期待更大。

近日,作为《坚如磐石》的原创剧本作者,电影编剧陈宇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对于影片情节的删减和调整,以及个人经历和在创作剧本上的方法论做了全面的回顾和解析。

编剧陈宇

【对话】

关于电影删减,“大部分故事情节都保留了”

澎湃新闻:《坚如磐石》公映以来,我们都注意到网上一些关于电影情节删减的评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宇: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关注,我个人的态度是,现在的公映版本,相对于之前的版本,我把它叫做早期版,确实有一些修改。这些修改出于多种考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公映版的叙事节奏相对于早期版而言,叙事节奏改变较多,公映版更为紧凑、快速。在早期版中,有一些没有紧紧扣在主线上的、情感状态的、政治生态上的戏,包括我自己在里面出演的一场戏也给删掉了。导致观影时心理节拍的变化,但这中间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艺术上、电影时长抉择上的考量。

其次,肯定也有一些出于表达尺度上的考量,产生的删减以及设计上的调整,使得公映版和早期版本有些区别。这方面具体体现在故事上的局部调整和一些戏心理强度的调整。最后,为了让叙事更加清晰,也让主题表达更加符合国情,补充了一些戏。

澎湃新闻:由于删减所产生的“留白”,在你看来会不会对电影的完整性有所影响?

陈宇: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从美学上,本来就有意识地希望进行“留白”,有很多情节就是留给观众去脑补的。叙事留白是增强戏剧性的一种经典技法,在现代戏剧中使用很多。这可能和现在的许多电影不一样,后者通常是把所有的事情和细节详详细细灌输给观众。而《坚如磐石》试图让某些细节和情节关联隐入黑暗之中,甚至有意让一些事实模糊。

比如郑刚和杨晓薇的前史是怎么回事儿?还比如,朱丽在墙中的尸骨突然被发现了,这是天意吗?还是某人有意让它暴露的呢?是谁呢?这其实是创作者有意识地留给观众去脑补的。要把这些信息写出来拍出来,是容易的,但真实的生活,哪有事无巨细的确凿交代?真实世界的人与事,是需要我们去琢磨的。电影试图用这种方式,去唤起我们的真实感受。这种创作上的努力,其最终的效果,需要观众来评判。因此,我是觉得很多留白处理,“锅”并不应该是影片修改来背。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