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易斯主导的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海默进行了一场名为听证会

诺兰的《奥本海默》实际上是从一本超过七百页的奥本海默人物传记中获得的灵感,然而短短三个小时的叙事篇幅显然不可能将奥本海默完整一生事无巨细地呈现到银幕之上。 正如诺...


诺兰的《奥本海默》实际上是从一本超过七百页的奥本海默人物传记中获得的灵感,然而短短三个小时的叙事篇幅显然不可能将奥本海默完整一生事无巨细地呈现到银幕之上。

正如诺兰自己所言,他尽可能地将自己认为的奥本海默一生中那些极为重要同时引人深思的时刻和片段放入其中。

同时他也坦言,这部电影更多是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其主题穿越了时代意义,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前其实并不需要了解太多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

但即便如此,长达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不仅出场了多达近百位人物角色,同时影片相关的历史背景也极为复杂。

因此下面我将针对影片中奥本海默在1954年出席听证会并在之后吊销安全许可,从此无法过问国家核机密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希望能对已经看过和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有所帮助。

一谈到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思想管制,许多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当时愈演愈烈并象征着极端保守主义的“麦卡锡主义”。

但奥本海默之所以会在1954年的秘密听证会被迫接受来自美国政府的“秘密审判”,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其实并没有太大关联。

事实上,这场悲剧主要源自他一贯的率性天真与口无遮拦。

正如前文所言,奥本海默在与杜鲁门的会面中,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惹得杜鲁门大发雷霆。

而他后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及原子能委员会任职时,亦因为在一次听证会上,因为自己毫无保留的言语得罪了当时时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刘易斯。

刘易斯在这次听证会上对向外国出口某种放射性同位素表示反对,而在这场听证会上负责给出专门意见的奥本海默对刘易斯的反对意见大加嘲讽。

对于刘易斯这种半路出家的政客而言,最讨厌的莫过于奥本海默这种恃才傲物的科学家,更不要说后者居然在公众场合让他出丑。

电影中除了对这段情节进行描摹,同时也给出了刘易斯视角下,奥本海默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让爱因斯坦对其疏远的情节。

本来杜鲁门总统对奥本海默印象就不好,奥本海默居然还惹怒了自己的直属上司,再加上奥本海默因为自己的左翼背景长期受到胡佛领导的联邦调查局监视,并且还天天在美苏冷战的紧要关头到处表达自己反对对核弹和氢弹的进一步研究,招来了后来主导氢弹研究的爱德华·泰勒忌恨。

几方势力一琢磨,最终选择以一场秘密听证会的方式取消奥本海默在核能研究领域的安全许可,借此剥夺奥本海默在公众场合对国家安全事业的发言权。

虽说奥本海默的情商确实不怎么高,惹怒了不少大人物,但是要说他是个有心机的野心家却丝毫谈不上。

刘易斯本人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对于这位对结束战争和国家安全都有着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太过斤斤计较、小肚鸡肠。

在获得美国政府高层的授意之后,由刘易斯主导的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海默进行了一场名为听证会,实则却更像是秘密审判的会议。

虽然以刘易斯为首的政客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对奥本海默个人进行“秘密审判”在后来的许多学者看来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而随意动用国家公权力,但要说奥本海默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对于当时的联邦调查局来讲也是难以置信的。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奥本海默的情人、兄弟和弟媳多少都与美国共产党存在一定关联,奥本海默个人在伯克利任教期间也参与了诸多由左翼团体组织的社团活动。

这就使得奥本海默在正式加入“曼哈顿计划”以前就成为了联邦调查局的重点关注对象,要不是因为马特·达蒙饰演的陆军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力排众议,极力推荐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他很有可能会和爱因斯坦一样被排除在核弹研究之外。

其次就是“曼哈顿计划”中突然发生的“薛瓦利埃事件”。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