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形成了一股科幻文化热潮

近年来,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三体》动画版和电视剧版上映播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突飞猛进,逐渐成长...


  随着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日益临近,中国的科幻氛围直接“拉满”。截至8月14日,大会购票渠道仅仅上线两天,已有近3000人购票线下参会。与此同时,社交平台再次掀起一股对科幻文化尤其是科幻影视发展的讨论热潮。作为未来想象的影像表达,科幻影视创作是影视工业水平、文化价值观、艺术叙事能力和未来想象力的高度集成,因具有较大的生产难度,一度成为中国影视生产创作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三体》动画版和电视剧版上映播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突飞猛进,逐渐成长为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新生力量。它们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考察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具有参照价值的分析范本。

  《独行月球》海报

  硬核科技为科学想象赋能

  在科幻影视的发展历史中,技术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尤其是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领域,极大拓展了科幻影视生产的边界,使创作者能在更广阔的科幻宇宙中遨游,建构瑰丽奇幻的艺术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幻创作有赖于一个国家的影视技术发展水平。

  近年来,中国科技水平的全面进步,以及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影视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有的制作公司在为外国科幻片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幻影视的制作流程,从中获得相关实践知识;还有的制作公司在诸如《封神三部曲》、“白蛇”系列动画电影以及大量仙侠剧等玄幻、魔幻题材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这些影视工业层面软、硬实力的积累提升,使中国影视创作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制作科幻影视作品的技术能力和流程规范,逐步形成了能够制作科幻影视作品,甚至是科幻大片的实力,实现了从“五毛特效”的初级状态,向以《流浪地球》《三体》等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状态的跨越。

  《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启动、冰封地球等场景,《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数字生命,《三体》中宇宙闪烁与古筝行动,《独行月球》中一人一鼠的月面世界,都是在影视技术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建构出来的具有强烈科幻感的“未来世界”图景。虚拟制作、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进入影视制作行业,将为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提供更新颖的创制思路、更完善的运作机制、更丰富的表现手法。技术短板的补齐甚至超越,将为中国科幻影视生产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科幻文学大胆描绘未知世界

  科幻影视的想象力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成果的艺术化呈现,以及对事关人类未来命运重大问题的超前探索。其发展与科幻文学的发达关系密切。

  虽然中国1938年就出现了具有科幻元素的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了《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作品,但它们的创作主旨多聚焦于科学教育或现实批判,科幻想象力相对匮乏。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创办,培养了刘慈欣、韩松等一大批优秀科幻作家,记录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想象。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科幻影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故事基础,还让科学精神、科幻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为科幻影视作品培育了庞大的观影群体和肥沃的发展土壤,逐渐形成了一股科幻文化热潮。在这个过程中,科幻影视创作也渐渐摸出了门道。1980年,改编自科幻小说家童恩正同名小说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映。影片围绕保卫和掠夺“高效激光科技成果”展开,描绘科学领域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一束射向海面的红色激光,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开启了想象力之门,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题材影视作品。

  中国科幻影视真正实现高速发展,则始于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这部作品从硬科幻维度呈现当代中国科幻影视想象力的飞跃式成长。紧接着,动画和电视剧《三体》播出,以及《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等上映,又在中国科幻影视发展之路上树立多座里程碑。这些作品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当下和现实,而是真正指向了未来和想象:《流浪地球》故事设定在地球将进行2500年宇宙流浪的超长时间中;《三体》展现了人类文明和星际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独行月球》则在地月两个时空中,将个人的自我救赎和集体的地球救援相结合,呈现中国式末日营救。这波科幻影视作品也大多改编自中国科幻文学IP,说明成熟的科幻文学是科幻影视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母体。而科幻文学与科幻影视联动,也助力科幻文化进一步传播普及,将科幻种子植根于更多人心中,对未来中国科幻的健康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体现别具一格的中国气质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