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场景·语态,融媒时代理论节目《“黔”

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媒体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


  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媒体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做好理论创新和理论宣传,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尤其是考虑到当今的媒介生态处于急遽变革中,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极大改变了信息接收的环境和通达度,可视化新闻、新闻游戏等颠覆了以往的新闻生产机制,传统的电视新闻宣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理论宣传走出新路子?电视媒体作为曾经的第一媒介,更需要有创新性的尝试和突破。

  贵州广播电视台用心打造的互动理论宣讲节目《“黔”进的力量》紧密跟随时代进程,积极回应重大主题节点,在理论宣讲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一系列绽放出强烈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的努力也让《“黔”进的力量》栏目组荣获了中宣部颁发的“2022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想象力:发现理论与日常联结的落点||

  曾几何时,“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尊奉的圣经;然而,当媒介化社会到来,无论何种视野下的媒体都已经不再是信息交换、意义传输的中介机构,而是成为社会关系重塑与联结的结构化力量,这时候,“内容为王”还有价值空间?从贵州卫视《“黔”进的力量》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内容依旧为王,只是“内容”的指向和意涵已然发生了大幅度转移。

  传统新闻理论认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知识,在其功能性意义上则体现为创造公众对接触不到的事件进行想象性参与。将这一表述引入到宣传领域,则是说需要让公众不仅能高频度地接触到宣传内容的理论表达,更要实现公众愿意调动情绪、积极替代式地参与到理念意涵的发掘与生产过程中。毫无疑问,这样的宣传实践更具难度,但也更容易达致持续性内化效果,亦即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看不见的宣传”。惟其如此,这样的宣传就更需要想象力,要善于发现理论与日常生活联结的落点。

图为《“黔”进的力量》节目录制现场

  在2022年播出的《低碳循环助力“两山”转换》这一期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个落点。这一期节目主要围绕“低碳循环助力‘两山’转换”的主题宣讲,按说低碳循环这样一个具有相当抽象层次的理论,很容易落入一种“解释-论证-举例-总结”的宣讲套路;但是这期节目在一开始就引入“晴隆县碧痕镇的特产是空气”这么一句看似故弄玄虚的表述,进而在问答中过渡到碳汇的概念,不仅形象地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主题,而且为后面节目中宣讲人将“单株碳汇项目”与两山理论在贵州的创新实践联系在一起做了精细的铺垫,再辅以节目过程中对该项目的现实参与和实际操作进行演示,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进而激发出公众或关注、或参与的热情。作为一档理论宣讲系列节目,这一“想象力”的贯串,让每一期都有理论与日常生活联结的落点,从而实现了新世纪以来宣传学所强调的,要从大众媒体时代的一体化宣传模式,转向融媒时代的科学宣传模式,换句话说,从一体化宣传以塑造个体为目标,转向旨在以形成大众行动为目标的科学宣传。

  在此强调和激赏贵州卫视“宣传的想象力”,还由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路径,那就是打通数据算法和人文情怀之间的壁垒。近些年来,借助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计算宣传的研究和路径备受青睐,究其实质,计算宣传的核心是将人及其活动完全数据化,这也是现代性所持有的工具理性扩张的结果。但不可否认地是,计算宣传在精准把握受众心态与意识形态光谱之余,却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累积性,或者说,将计算宣传作为主导性路径,有可能保障了宣传的精确度,却无益于增进宣传的“入脑入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贵州卫视《“黔”进的力量》诸多期节目中既有数据可视化,更有情感动员的做法,尤其让人对其效果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期待。

  ||场景:构造表达与接受的互动空间||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