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地教师骨干队伍

新华网新疆频道...


  从长江南岸的古城镇江,到草木繁茂、牛羊遍野的四师可克达拉市,中央对口援疆战略像一条纽带,把镇江与四师可克达拉市紧紧系在一起。援疆干部就像一股暖流,源源不断注入伊犁河谷。

  在天山草原、边防一线,他们守边固边;

  在招商一线、建设工地,他们挥斥方遒;

  在三尺讲台、无影灯下,他们默默奉献。

  2020年4月13日,第四批镇江援疆干部人才全部进疆。三年时间,江苏省镇江市计划内46名援疆干部人才(含中期轮换9人)和140名计划外援疆干部人才,带着组织的厚望,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和四师可克达拉市干部职工群众的期盼,在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和援受两地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多点突破,实现了对口援疆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年来,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可克达拉市前方工作组累计实施援建项目122个,投入资金8.73亿元。选派干部人才数、实施援建项目数、投入援疆资金量均位居江苏省援伊犁州各工作组前列。

  “工作组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援疆工作的指示精神,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立足受援地实际,在项目建设、产业招引、教育医疗援助、校地合作、文化润疆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师市党委副书记、四师副师长,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顾爱平这样评价道。

  工作组先后获评江苏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兵团“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援疆工作多次被江苏卫视、兵团卫视、《兵团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工作成效得到师市党委和师市广大职工群众充分肯定。

  交流互访 推动两地真情交融

  三年来,工作组积极推动援受两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交流互访。

  2020年10月,镇江党政代表团赴师市考察交流。同年11月,师市主要领导带队回访镇江。期间,召开镇江——师市对口支援座谈会,双方达成广泛共识,相约共同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上跑出“加速度”。

  三年来,虽受疫情影响,但仍有85批、660余人次开展双向交流活动,镇江市捐赠帮扶资金和物资近980万元,并提供大量技术和线上服务。

  同时,工作组加大文化润疆、旅游援疆力度,以文化人,推动两地交流交融。围绕师市军垦文化名城创建,重点打造军垦博物馆、镇江援疆工作展厅。以镇江援疆干部丁憬、王华为原型,协助创作《在绿色原野上》舞台剧,在乌鲁木齐、师市等地上演。协助拍摄《心有疆·爱无疆》《援疆人的一天》等专题片,在师市融媒体中心各平台播出。

同时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地教师骨干队伍

  做响“镇江万人游四师”品牌,安排600万元奖补资金,吸引镇江及周边地区游客抵达师市,感受大美新疆。与镇江文广集团合作,开展大型新闻采访行动。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行动,开展晨读国学经典,软笔、硬笔书法学习、课本舞台剧等活动,为每个学生打好中华文化底色。

  “进疆伊始,我们始终在思考和践行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如何不辱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职责。工作组党委经过研究,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全体援疆干部人才中开展了‘三融三争’主题活动。”镇江援疆工作组党委书记、组长张映桥如是介绍。

  为更好传承丁憬、王华等援疆楷模精神,加快援疆干部人才转换角色、进入状态,持续打造镇江援疆铁军,工作组开展了“三融三争”主题活动,着力推动全体援疆干部人才融入师市,争做服务发展先行军;融入岗位,争做作风效能实干家;融入乡情,争做民族团结守护人。主题活动按照一年试行、两年提升、三年深化,分步实施,采取了学习先进、集体研读、一线调研、季度座谈、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

  三年间,3名援疆干部人才因表现优秀被借用至师市党委办公室、商务局等部门工作,10人被抽调至师市5个专项招商组。工作组获得师市级表彰7次,13人获得师市级以上表彰,镇江援疆干部人才的务实作风、良好形象得到师市各界广泛赞誉。

  产业援疆 壮大师市发展主引擎

  工作组近一半的党委委员在师市一个国家级、一个兵团级开发区主抓或参与经济工作。此外,除援疆教师、医生外,20名援疆干部人才从事经济工作,占比达74.1%。

  工作组健全产业合作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安排1900万元资金支持开发区建设。投入6000万元建设镇江援疆产业园、镇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增强产业项目承载力。累计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60余次,洽谈客商110余批次,协助受援地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113.2亿元,带动就近就业1000余人。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